□ 本报记者 李 梦 董 卿
极不平凡的“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山东综合经济实力跃上3.9万亿元新台阶。五年一个时间跨度,五年一个系统沿革。在开启“十二五”新征程之时,在省“两会”召开之际,数千万道期盼的目光再次聚焦省城济南。
回眸“十一五”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经验,展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个更加文明、富足、和谐的新山东将在我国东部沿海蓬勃崛起。
起点与机遇
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山东“十二五”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犹如一部宏大叙事诗,被浓墨重彩地镌刻在历史的坐标中。这5年,山东经济总量由2005年的1.8万亿元,跃升至2010年的3.9万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这5年,可持续发展、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格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节节攀高。
“回眸过去的5年,我们感慨颇多,也深感不易。”省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介绍,“十一五”前半期,省委、省政府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稳定、不健康等因素,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在发展中相机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及时制定扩内需、保增长“21条”,大手笔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千方百计鼓励消费,着力加强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投资,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放缓态势。去年以来,一方面继续巩固应对金融危机成果,一方面稳妥处理保增长、调结构、管通胀的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5年成就辉煌,光芒四射;5年的创新实践,荡气回肠;5年的马革征程,豪气冲天;5年的改革创新,雄关漫漫。站在新起跑线上,审视“十二五”宏观大势和发展走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科学判断,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为我们指明了前行方向。
“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具备了强劲发展动力和广阔增长空间;我们在‘十一五’积累了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走出了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转型发展新路,迈进了厚积薄发、跨越崛起的快车道,这是我省‘十二五’加快发展的最大机遇。”省政协委员、济宁市政协主席赵树国如是说。
目标与布局
面对机遇,必须思考质与量、快与好、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方式主线,朝着富民强省新目标奋进。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山东将成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态势更加强劲的省份,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增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省份,成为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省份,成为城乡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的省份。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新目标,鲜明地提出将强省与富民同步推进,既重视了物,更看到了人,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待。”省人大代表、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说,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在于增进人民福祉,“十二五”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这一主旨。
“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能赢得民心,还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拉动发展的强劲动力。”省人大代表、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告诉记者,谋定富民强省之路,尤需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发展协调、人口集聚加快、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
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我省还将突出重点区域带动,推进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联动发展;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着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科学布局的城镇体系;顺应集约高效开发需要,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推进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9400万齐鲁儿女将踏着“十二五”的鼓点,阔步迈向“强省”之路,昂首进入“民富”时代。
调整与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这一定位与航标,给山东经济华丽转身赋予了深远内涵。省人大代表、莒南县委书记张凯说,今后5年,我省将通过挖掘内需巨大潜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构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长新格局。
优化投资是“转调”的题中要义。省政府发言人张德宽介绍,将大量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向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领域;投向“三农”、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发展瓶颈部分,切实让投资更多地体现在结构优化上。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综合效益、装备规模与质量、标准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等,成为“十二五”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高端突破的全新路径。省人大代表、淄博市城南镇查王村支部书记车献梁感触颇深:“传统生产方式无论如何也救不了农业,富不了农民,改变不了农村。没有现代生产技术、设施、装备、标准,农产品就没有大市场,农业就没有竞争力。”
动力与实力
目标既定,路径已明,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上,我们如何开启山东经济前行的马达?
“仍需改革开放做前行动力。”省人大代表、烟台市委书记孙永春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民生、行政体制、财金、综合配套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方式的攻坚期,改革开放依然是未来五年的鲜明指认。
在改革设计上,我省将通过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兼并重组,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确权,推进经营权流转深化农村改革;稳步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动价格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实施城乡统筹发展、资源环境管理、事业单位改革、公共服务等试点,搞好综合配套改革。
伴随改革开放壮大起来的太阳纸业,已是国内涂布包装纸板行业龙头老大。省人大代表、太阳纸业董事长李洪信深深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对发展的强大推动效应。他认为,“十二五”时期山东发展开放型经济,要直指国际知名品牌、海外营销渠道、世界研发设计中心等高端环节,借“高梯”登“高楼”,放大开放引领效应,实现高效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实际上,综合实力既包括经济硬实力,也包括文化软实力。软实力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更具渗透力,已成为未来竞争的利器。”省旅游局局长于冲以世界孔子学院、青岛国际海洋节、“好客山东”等齐鲁文化品牌为例,这样阐述文化软实力对山东综合经济实力的反哺与支撑。
“十二五”期间,山东将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建设一批重点文化项目、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抓好文化惠民和文化民生工程,在输出齐鲁文化品牌软实力的同时,给广大群众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安顿之所。
五年之后再回眸,山东综合实力必将跃上更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滋润中必将大为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