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编辑部
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是深圳新时期发展的主题。
创造深圳质量,以何为标识?民生深圳是当然之选。深圳市委市政府2011年一号文件提出,以突出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并提出了建成民生幸福城市的时间表。这表明“民生深圳”在创造深圳质量中排序最先,在评价深圳质量时分量最重。
步入发展新起点,民生深圳正在升级。目标升级:从着眼生存需求,满足基本民生,到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现代民生;内容升级:从突出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到着重增加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让民生福利的阳光普照全体市民;手段升级:从“一桶油、一袋米”式的扶贫济困,到保障民生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路径升级:从着眼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到提升市民安全感、归宿感、幸福感,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民生,是老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八字文章。温饱不愁,衣食无忧,住得舒适,居得安心,行得顺畅,民生幸福是这些实实在在的要求;丰富的、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平、正义、尊重、平等的发展理念,同样是民生幸福的指向。
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民生“对接”特区“一体化”,借助大运舞台唱民生大戏,建设民生深圳展现新格局。新,始于整体性。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可病急乱投医,要放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全局中、“大社会”的环境下,一盘棋考虑。新,见于大手笔。《深圳市迎大运、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200天行动纲要》中,90项具体行动,大多惠及民生。这就是大手笔。民生建设,同样讲资源优化配置,讲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以重大项目、重大活动来拉动和支撑。新,成于制度保障。一些民生难题难在何处?往往就难在机制创新滞后,难在制度的刚性作用没有真正发挥。民生建设,重在系统推进,贵在持之以恒,成于惠民实效。以创新为引擎、为保障,精心织造一张惠民的“体制机制网”,这是民生深圳建设的关键所在。
改善民生,须得“合奏”。有共建,才能共享。政府唱主调,市民奏“和声”,社会组织当好伴奏。强化“民生为重”的公共财政导向,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民生深圳创环境。让社会资本“长袖善舞”,进一步放宽准入“边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民生领域,变“包袱”为商机。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反映利益诉求、增强社会活力;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大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民心网”、“服务网”。想方设法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民生工程“干不干”让市民定,“怎么干”让市民提,“干得好不好”让市民评;着力打造市民参与民生建设的载体,使每一个市民都能参与、有位置、作贡献。
民生深圳,乃发展之要务,发展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