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上班第一天,绍兴一批企业就由该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带队,赴甘肃招收务工者。此前,由于用工形势严峻,绍兴市就业局去年底就与劳务输出基地重庆涪陵、四川联系,希望对方输送劳力,没想到被婉言谢绝。两地还反而希望在绍兴务工的当地人回去“帮助家乡建设”(2月11日东方网)。
面对这次来势凶猛的用工荒,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和应对方案:有人说,用工荒反映了农民工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农民工待遇的改善和选择的多元;也有人说,用工荒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当不同地域的农民工收入水平趋于接近时,农民工自然会流向那些生活成本更低的城市,这就意味着那些曾经大量用工的城市必须面对难题,进行产业的升级。
这些解读当然有其道理。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判断这些问题时,还应该有一种把农民工当劳动者的权利视角。
若农民工的权利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则用工荒就是一个简单的资源配置的问题,仅仅通过经济的手段就可以解决。比如,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的方式,让农民工因为高收入的存在而再次义无反顾地投入大城市的怀抱。问题是,用工荒不仅仅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用工荒的产生还与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有关。由于农民工在打工过程中难以获得期盼的社会认同,其真实的生活与城市一直保持着尴尬的距离。这种距离让农民工们在面对城市时,也有着多重感觉。
他们当然会感谢城市;但同时,他们也会保持与城市的疏离感,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在城市真正地落地生根,无论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与城市已经多么地接近,他们还是可能因为身份问题,而难以成为真正受到城市惠及的打工者。
城市不仅是城里人的城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应该是让所有人的生活都更美好。所以,当用工荒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时,视角就应该全面一些,应该深思一下:如何让农民工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城市生活中低层的服务者、奉献者。
江苏 李劭强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