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奔走一月找不到“吹打佬”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2日14:26  金羊网-羊城晚报 官方微博

  羊城晚报记者 李维宁

  通讯员 曾令华 摄影报道

  大年初四,南雄市江头镇坪岗村的吴石山举行新房入伙仪式,客家人俗称“做圆工”。他想请一班“吹打佬”(客家民乐队)为入伙仪式助兴,但是找遍整个南雄市乡村,要不是人手不齐,要不就是没有了乐器。曾经穿行各村各户的“吹打佬”仿佛一下子全消失了。

  而过去,春节是南雄“吹打佬”生意最好的时候,现在虽然生意上门,但也无法组队前往了。“奔走了一个多月只找到一队乐器和队员都齐全的吹打佬。”吴石山说,他这次寻找发觉整个南雄的“吹打佬”不超过十个队了。

  有客家人就有了唢呐队

  据南雄市博物馆馆长朱德林介绍,唢呐队历史悠久,可以说有客家人就有了唢呐队,是客家人婚娶文化和生活习俗的重要印证,早在1600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间。

  客家人婚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开张剪彩必请“吹打佬”。以婚娶为例,整个婚嫁过程一般只请两次。一次是送抬盒,一次是迎新娘。送抬盒时,男家请来的吹鼓客便吹着唢呐打着锣鼓在前面引路,抬礼盒的青年小伙子称为“青郎”,除了领头的是结了婚的,其余的青郎全部要为未婚的青年。他们排成一路在后面跟着,送抬盒出村头,主家要放炮仗欢送。他们吹着唢呐来到女方村口,女家听到唢呐鼓乐声,马上出村迎接。鞭炮响,抬盒进屋,里边也是宾客满堂的。男方青年放下抬盒,女家就请舅公或哥嫂开盒验礼,男方备有开盖封包酬谢开盒之人。女方的长辈随客人验看、接受了礼品后,又要给男方返添礼品,俗称“添箱”或“回礼盒”。大家谦让、致谢一番,回礼添箱完毕,送抬盒的人便在女家吃午饭,然后再吹着鼓乐告别女方回到男家。唢呐来去,鞭炮迎送,这样既增添了喜庆祥和的热闹气氛,又给送抬盒的队伍壮了行色,真是十分有趣。

  听唢呐声就知上什么菜

  做“吹打佬”20多年、担任鼓手的曾令初告诉记者,“吹打佬”被乡亲尊称为“乐生”,过去是一个备受尊敬、很受欢迎的行业。一支乐队要五个人,一人打鼓,两人吹唢呐,一人打钹、一人敲锣,打鼓的是乐队的指挥,大家要配合默契,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乐协调”,这些都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乐器,也是客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唢呐手们还根据自己的吹奏实践,编成了众多的唢呐曲牌。据调查,客家唢呐光是传统曲牌就有280多个。

  曾令初说,要当一名出色的吹打佬并不容易,乐感要强,记忆力要好,唢呐一般分为喜调和悲调,喜调轻快、欢乐,时而激昂嘹亮,响遏行云,时而饱满圆润,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哀婉幽怨,如泣如诉。不同的场面就得吹奏不同的曲调,不能吹错。如果在婚娶时吹悲调,被视为故意捣乱,给主人家带来不吉利,不但没有利是,还会被赶走。唢呐曲牌虽多,但吹奏却断断不可有丝毫的差错,否则就会砸你的唢呐,一辈子也不会有人请你吹了。如果是朋友亲戚,以后还没有交情。在婚宴上,每上一个菜,都要吹上一曲,吹的曲目都不一样。一些内行人或经常参加婚宴的人不用看托盘,听唢呐声就知道上什么菜,如果曲目与菜不一样,会被人笑话。所以吹打佬一般都安排在大厅的中间,上菜的一进大厅他们就能看到,唢呐声马上就会响起。

  曾盛极一时现面临消亡

  “改革开放以后,南雄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腰包殷实的乡亲把婚礼、乔迁办得红红火火,唢呐队成为了最吃香的职业。一到秋冬就是客家婚娶的旺季,邀请他们的帖子摆满一桌子,不提前一个多月还约不上。”曾令初回忆说,那时吹打佬在全市形成了一个庞大队伍,盛极一时,乡乡有唢呐乐队,村村有唢呐乐手,四季能听到唢呐乐声,并涌现出了许多祖孙唢呐、父子唢呐、兄弟唢呐、姐妹唢呐。

  “糯米酿酒满屋香,唢呐花轿讨新娘;新娘新郎两相好,幸福生活好时光!”“四方桌子摆厅堂,一个猪头放中央;今年杀猪办婚宴,明年杀猪贺添丁!”曾令初谈得兴起,信口唱了几段婚礼赞词。他说,做“吹打佬”吹拉弹唱都要行,在婚礼上要专拣吉祥好听的唱,一直吟唱到新郎新娘拜堂成亲、众人笑语欢声闹洞房为止。

  这十多年来,南雄民间唢呐队几乎没怎么风光过了,经济的发展、文化和娱乐生活的多元化、没有表演的舞台和空间、婚娶习俗的变化与殡葬改革、后继无人是民间唢呐队消亡的主要原因。曾令初说,当代年轻人都认为唢呐土得掉渣,而且既难学又挣不了钱。加上打工潮的兴起,农村的青年大部分南下珠三角打工,留在农村的青年非常少,且认为吹打佬是比较低下的职业。

  另一方面,南雄人近年来婚娶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受新潮思想影响,即便农村年轻人都喜欢把婚宴设在城里或镇里的酒家,不需要请“吹打佬”了。还有些当代年轻人听不懂也不喜欢唢呐乐,当然更不会请了。没有生意的民间乐队队员只好放下心爱的唢呐锣鼓,从事其他职业,唢呐队也慢慢成了南雄人日渐遥远的记忆。“希望能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挽救,要不再过几年,民间唢呐就真的会消亡了”,朱馆长说。(发自南雄)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