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孙秀岭
“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考核”,“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姜大明省长作的关于十二五《纲要》的说明,引起代表委员强烈共鸣,其中突出的“四个着力、四个提高”,体现了时代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不仅是全省经济发展总盘子的预期安排,而且为各市县“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树立了鲜明的发展导向。我们为“十二五”这一鲜明的发展导向叫好。
昨天,历经近30次大修改、倾注各界心血、集中全省智慧编制的《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呈现在与会代表委员的面前。五年后山东科学发展将达到一个怎样的新高度?选取怎样的努力方向才能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平道路?全省人民热切关注。
《纲要》提出的目标,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目标是努力的方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告诉我们要努力干什么,也警戒我们不能干什么。纵观这个指标体系,最为突出的就是体现其中的“四个着力、四个提高”。无论是着力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是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共同富裕水平,无论是着力强化节能减排、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还是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须臾不离“主题”和“主线”,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境界。
“十二五”目标的导向意义,在于为转方式调结构预留了宽阔空间。“《纲要》说明”提出,我省“十二五”GDP年均增长9%。与“十一五”规划的10%相比,与过去五年13.1%相比,个位数的增速似显有些“保守”,但实质是为经济质量上的新提升留出余地。过去五年,我省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经济在“快”中长“大”,在“快”中向“好”、向“强”。向强省迈进,需要辩证看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系,需要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作为调转的前提条件,把调转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互留空间,互相促进,决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纲要》说明”提出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7:48:45,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4%等具体指标,正是此一要义的实际体现。尽管增长指标定得不像过去那么高,但在内涵式发展要求下,实现起来比原来可能要费更大的力气。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付出更大的努力,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留出空间、留出余地,才能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目标的导向意义,在于对富民优先提出了刚性要求。有领导同志曾经说过,民生支出是刚性的,我们即使少上一些项目,也要把百姓的事情办好。“十二五”发展是为民的发展,只有让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好,发展才有意义;只有把富民优先要求落到实处,发展才能获得强劲动力。“《纲要》说明”提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高出9%的GDP增速一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两个同步”的要求。“《纲要》说明”还提出,要力争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以上,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和40%,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标等等,这一系列指标,看得见、摸得着,与老百姓的就业、就医、上学、衣食住行等直接相关,是做好民生工作最有效的抓手。同时还应看到的是,这些指标都是刚性要求,只有调动起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源,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才能把惠民利民的事情办实办好。
“十二五”发展目标,为检验发展成效预设了衡量的尺度,必将纳入各级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成为矫正领导方式、树立正确政绩观、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