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允波
“仅靠重奖‘奖’不出大师,目前的科技奖励体制值得反思。”2月12日,在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省政协常委、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董利忠,他对目前一些学者为了骗取奖励而不惜造假忧心忡忡。
董利忠讲了两个引人深思的事例。一个是三鹿集团凭借“配方奶粉的创新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鹿集团吹嘘该项目历时8年,由5个研究中心合力完成,可是最终“画皮”被戳穿,真相大白于天下,证明完全是靠造假骗取国家奖励。另一个事例,一名学者获得了国家奖励后,被西安交大的6名教授联名举报,结果表明获奖者的成果属于造假。董利忠说,此外,还有另一类造假,一些研究项目稍有一点创新,就大肆“包装”,说成是世界先进水平。
董利忠说,一次主要面对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在7699份有效样本中,70.3%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评奖结果“既取决于成果的水平,也需要一定的公关活动”。这个调查也说明,一些单位和个人不认认真真做学问,把相当精力放在骗奖、跑奖、买奖上,导致学术界造假的事例越来越多。
“那么,为什么学界造假屡禁不止甚至越来越多?关键是奖励机制存在缺陷。”科技评奖过多过滥,一年参加多个评奖。只要获得大奖,就能名利双收。相反,埋头搞学问,即使研究成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果不能获奖,要科研经费没经费,评职称评不上,工资也涨不上去。董利忠认为,正是这种奖励机制,致使一些人最终走上了造假的歧途。
“在短短一两年内就研究出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提升我国的科研水平,需要靠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董利忠建议说,改变学术现状,很重要的就是改革现有的科技奖项评选机制,淡化奖励,解决目前科技奖励过多过滥、过于轻率、奖励衍生效益过多的问题。通过改变科研奖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拥有平常心,踏踏实实搞研究。
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董利忠给出“药方”:取消省级以下的年度科研评奖,改为5年一评或者10年一评,彻底改变年年评奖的现状,避免过多过滥的评奖干扰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从做出重大成果到获得奖励,平均间隔时间为10年多。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要经过时间和社会的检验后,才对成果取得者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措施,完善科研成果的长效评价机制,还科研人员淡泊宁静的科研环境,沉下心来搞研究。
“奖励仅是提升科研水平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加大科研的基础投入。”董利忠说,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也要从基础抓起,加大基础科研设施的投入,改善一线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让更多的科研人员愿意埋头搞研究。“形成科研人员万马奔腾搞科研、清心寡欲搞科研的局面,才有利于培养一流人才和科学家,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的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