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西桥社区为新居民们举办的新年饺子宴场景 容俊摄
法制网记者 胡新桥
一盘盘饺子端上来,欢声笑语充溢室内。春节前,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弄了一餐“饺子宴”,新居民、老居民,几百人其乐融融。
“外人到一个社区,一般会打听一下治安状况,看一下卫生、人际关系等。你去听一听、看一看,我们这里差不了的。这就是面子,这面子,是小区居民们自己挣来的!”忙活了几天的社区居委会主任董守芝颇为自豪,“我们这个社区,和谐得很!”
西桥社区地处老城区内,是一个典型的混合型大社区,辖区面积0.68平方公里,平房区占辖区面积的五分之一,常住人口3895户12773人。
前些年,这里大部分小区没有物业管理一说。社区脏乱不堪,逢雨必淹,道路泥泞,盗窃频发,居民之间人情冷漠,矛盾纠纷不断。曾有居民对亲友愧叹,“唉,住在这样的小区,看得不舒服,住得也没面子。”
怨天尤人没有用,“面子”要还得靠自己挣。这些年,西桥社区通过“社区搭台、能人牵头、居民唱戏”来合力同创,换来一个平安和谐大家园,让人们在这里住得安心、舒心起来:居民自助物业服务全覆盖;治安防控体系全天候;重点人员情绪稳定;流动人口乐当社区新居民。
老城区的居民院落,一直没有物业管理;一些近年开发的小楼盘,因经营亏损,物业公司纷纷撤走,居民生活环境差强人意,成为一个城市管理难题。
在西桥社区,恒发新村是一家地产公司开发的一处小型楼盘,一直到2004年初,房子陆陆续续才卖完,住进200多家住户。房子一卖完,一直在做亏本生意的物业公司,赶紧闪人了。不到一二个月,小区内生活垃圾成堆,粪便四处漫溢,车辆乱停乱放,小偷频繁光顾,居民生活深受其扰。
居民向社区反映困难,请求解决。社区多方联系,请来一家物业公司。恒发新村“麻雀虽小”,物业公司在这里的管理班子配备还得“五脏俱全”。微型小区的物业管理成本大,该物业公司亏了一年,也撤了。
恒发新村成了“烫手山芋”,再没正规物业公司愿意接手。
50多岁的住户胡红军自告奋勇,找到社区,提出来由他牵头,住户自己来做物业管理。他开出的条件是,每家每月只出10元物业管理费,小区的保洁、治安、绿化维护等,由他和小区另外3名下岗失业人员组成的居民物业互助组包干。
社区决定让他试一试。胡红军自掏5000元,清运垃圾,搭盖停车棚,整修小区院落,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再派人日夜值守院落大门,小区偷盗现象基本杜绝,加上向每家所收的物业费也不多,居民们反映不错,纷纷到社区为互助组“请功”。
2008年2月,社区所辖、住有306户人家的景桥花园,物业公司也因亏损撤出。
此时,除了恒发新村有居民互助物业管理外,由于房屋产权性质复杂、居民收入偏低等原因,老城区物业管理存在一系列实际问题。西桥社区辖区多个小区,大多处于无物业管理的窘境。
社区居委会一班人商量,长效解决老城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问题,既需引入物业管理,还得正视大多居民缺乏物业服务消费意识的现状,得引导他们逐步自愿接受质优价廉的自助式物业服务。
社区自助物业服务站由此成立。从景桥花园开始,在辖区逐步推行恒发新村居民自助式物业服务的做法,将并自助物业服务覆盖全社区。
社区首先争取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区建设局、区园林局、区水务局和市路灯分局等职能部门的支持,通过疏通小区地下管网,修建道路,硬化路面,安装路灯,绿化环境,修建值班室和自行车棚等先期投入,让景桥小区居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随后,他们“问计于民”。社区印发告居民书,由社区工作人员、门栋长、党员居民,一户户上门,宣传自助式物业管理,听取景桥小区居民意见,争取到绝大多数居民的支持。
2008年6月,西桥社区组建社区自助物业服务站,家住西桥社区的21名下岗职工成为首批服务人员,新“管家”正式进入景桥小区开展自助式物业管理服务。
社区、居民、自助站,三方“讨价还价”,定下物业费标准:大套每户每月20元,中套每户每月15元,小套每户每月10元。
不久,自助物业服务推行、覆盖到无线电厂宿舍等其他5个小区。
西桥社区随即成立理事会、监事会,使小区物业领导、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离”,确保了自助站的公益性、公信力。辖区居民物业费缴纳率高达98%以上。
人人参与治安拿第一
身处老旧城区,西桥社区出租户多,商业网点多,流动人口多,治安环境复杂,前些年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一天被盗三四家,自行车被偷四五辆是常见的事。”无线电厂宿舍居民刘仕武说。而居民李景清也反映,1998年至2007年,其所在门栋被盗自行车80辆,自己一家竟先后被盗26辆自行车。
平安无盗社区,成了居民们的梦。
受物业自治成功的鼓励,西桥社区采取措施,让人人参与打造“平安西桥”。
——社区设置宣传栏、悬挂横幅,展览法制宣传图片,发放宣传单,利用市民课堂进行法制讲座、禁毒教育,举办“法律进社区”、“以案说法”、“送法到户”等系列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守法用法和维护社会治安的自觉性,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平安创建工作,自觉做到“治安巡逻走一走,来了生人查一查,邻里不和劝一劝,自家子女管一管,解教人员帮一帮”,共同参与创造和谐、安定的社区环境。
——形成打、防、控治安联防体系。成立社区、公安、物业等11人组成的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社区民警、物业小区保安、流动人口协管员、义务巡逻队员、治安志愿者五位一体的打、防、控治安联防体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凝聚成为一股强大的治安合力。
——网络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社区被划分为四个片,采取社区群干包片,管段民警包段,社区成员代表包组,门栋长包户的方式,实现了综治网络全覆盖。分别组建18人的低保公益巡逻队和53人的党员治安志愿者义务巡逻队。巡逻员佩戴袖章每天坚持轮流巡防8小时,每月不定期集中巡逻达15次以上。
据西桥社区责任区民警李付泽介绍,这个社区的群防群治“自助”特点鲜明,群众自觉参与义务维护身边的治安环境,自费集资进行监控设备的建设等等。一双双警惕的眼睛,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热情,让他的工作负担也减轻了。去年一年在这个社区,“阳新帮”等3个外来盗窃团伙被端掉,9人被刑拘,17名吸毒者被送强制戒毒。
“社区无贼”,治安防控的“篱笆”扎紧、扎牢,让违法犯罪人员望而却步。“尽管这个社区的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治安秩序在唐家墩街10个社区中,可以名列第一。”李付泽告诉记者。
新居民不愿迁出西桥社区
来自河南信阳的37岁妇女万光梅,与丈夫在西桥社区租房一住数年,再也没有搬过家。“这个小区居委会和居民,对我们都很好,舍不得走呀!”她对记者说。
西桥社区有出租户863户,流动人口2681人,原有老居民和外来新居民组成了一个社区“大家庭”。
“情系新居民,关爱在西桥”。在西桥社区,农民工等外来人员,被视作为新居民,与这里的城里人一样,享受“同管理、同服务、同关爱、同学习、同劳动”的“五同”待遇。
推选区人大代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各职能部门满意度测评等大小事务,西桥社区均邀请新居民代表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
社区每月举办的子女教育、心理咨询、健康养生等讲座,新居民均可免费旁听。
社区“爱心助困捐赠站”募集的善款物资,同样送到特困农民工和特困城市居民的家中。
欢迎居住在辖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党员和辖区单位党员参加社区党委选举,西桥社区更是在武汉市“首开先河”。
2009年7月27日,西桥社区党委换届选举,在社区居住3年的湖北云梦籍外来务工人员万江南,成功当选为社区党委成员,并成为武汉首个参加社区党委换届选举的外来人员。
新居民在武汉生活,大都会面临“小孩上学难、大人务工难、保障落实难”等问题。
河南来汉务工人员刘云霞居住在三眼桥二村。来汉后小孩上学的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她找到三眼桥小学,说服校长接收她的孩子,并免收借读费。
通过社区努力,辖区46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办理入学手续,在汉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
将生活困难的外来人员纳为社区长期帮困对象,是西桥社区对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的又一举措。山东来汉人员崔景珍,一家三口仅租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的小房内,生活条件艰苦。她女儿有病在身,需要她终日在家照顾,靠她爱人一人赚钱养活一家三口,生活艰难异常。
社区得知到她家情况后,将她一家纳入长期帮困对象,社区“爱心助困捐赠站”定期为她家送去衣物,逢年过节送去礼品和慰问金,让她一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客居他乡的落魄不再。
西桥社区在武汉市还率先成立新居民互助服务站,开设“新居民信箱”,每月推出一个主题活动,为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职业培训、计生咨询等各项服务。按流出地分成六大片,逐一为他们从老乡中选出有威信、热心公益的人担任片长和信息员,对新居民进行“贴身”服务和管理。
以前,租住在西桥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只把这儿看成暂住地,对社区各项工作不愿配合,计生专干上门登记信息,他们不开门;随手乱扔垃圾,社区群干上前予以劝阻,他们掉头就走。
现在,通过真情换真心,外来务工人员纷纷热情地投身到社区大家庭的建设中来,各种“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西桥社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高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