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倍
兔年的春晚怎么样?2月4日,央视官方称81.92%的观众认为春节联欢晚会办得好,但是来自民间的信息显示,大家对央视兔年春晚评价并没有这么高。
春节在国人的心目中分量恐怕是所有节日都无法企及的,正如俗话所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尽管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国人过春节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日益显著的变化,但是隐藏其中的深层民族和集体记忆、个体情感是无法抹杀的,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春节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那么,在“春晚”已经被不少人称之为“新民俗”的当下,央视春晚官方民间评价悬殊的现象该如何看待呢?
央视春晚官方民间评价悬殊,套用一句小品语言来说就是,那可不是一般的悬殊,是“相当的悬殊”。官方调查认为,有93.88%的家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81.92%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办得好,而民间的调查显示:对兔年春晚表示满意的只有6%,认为一般的有25%,还有59%的人表示失望,10%的人没看。
可以说,如此对立鲜明的结果足以证明相关调查都到了“自说自话”的地步,甚至难以找到基本的契合点,这难道不是一种吊诡吗?
再通过对舆论报道的观察可知,好的结论与主办者相连,而“坏”的结果则与专家、普通公众挂钩。如春晚语言类节目导演马东说:“春晚之后,我们会关注大家对春晚的评论,但是我们心里面有一个谱,电视观众的收视比例在哪,重心在哪,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在哪。我们一定会听到知识界的精英这样那样的想法,严格来说,我们心里很坦然。说实话,春晚的收视主体不是他们。”不难看出,不管你评价如何,导演心中“有谱”,而这个“谱”不是知识界的“谱”,是需要“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但是,网友是不是需要“取悦”的人群呢?专家不需要观看吗?
事实上,专家的评价并不含糊,学者朱大可认为:“语言类节目整体令人失望,没有价值观、没有信仰,全是钱,空洞无比。”这也反过来验证了官方和民间评价悬殊的原因所在。那边自我感觉良好,这边已经是“怒声一片”。
一句话,办春晚不容易,主办者似乎有许多难言之隐,而观众往往并不“买账”,专家学者、研究者还要常常说三道四,不过,弄到评价“悬殊”的程度总是能证明问题的存在吧?要不然,差异不会如此巨大!这是基于常识的判断。
央视春晚官方民间评价悬殊,一方面与公众的期待无法得到满足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春晚与传统春节文化的非一致性有关。我们知道,春节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人们通过各种象征性和仪式性的活动,将生活中的不幸、困苦打发到过去一年,从而从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一个自由的、快乐的世界。并且,春节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文化,通过家庭团圆,既有效地延续了家族传统,又有力地搭建起认同的平台和呼唤公众的集体记忆。
但是,就春晚来说,似乎也具有“召唤”的功能,但是,却无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在更多时候甚至发挥了相反的作用,而这点是导演们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困境。也正因为如此,评价悬殊的困境得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