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日前,江苏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在回应省政协委员关于如何让双向转诊更容易些的提议时表示,卫生部门正在积极探索相关的方法(据2月10日《扬子晚报》)。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大小医院之间实行“双向转诊”曾被视为解决医疗资源失衡的一剂良方。近年来,许多城市大小医院对“双向转诊”也曾进行过有益探索。但从各地实际运作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每当进入疾病高发期,大医院的忙碌与小医院的清闲仍是“冰火两重天”。一些三甲医院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门诊病人,动员全院力量,也难以满足群众求医的需求。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中小医院,常常是“门前冷落鞍马稀”,门可罗雀。“双向转诊”这一美好愿景之所以遭遇尴尬,成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医疗资源失衡现象日益突出。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先进、医疗技术水平高,早已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社区卫生只是近年来才得到发展,许多人对其定位还不太了解,许多患者担心一旦进了社区医院,小病被拖成了大病,大病被耽误成绝症,到时岂不是追悔莫及。担心社区医疗机构的实力,是患者看病直奔大医院的重要原因。
现行的医保报销政策不配套,也是影响大小医院之间“双向转诊”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现在,很多患者都有医疗统筹或享受公费医疗,但医保政策只限定在某些大医院问诊,如要转诊其他医疗机构,很可能要自费,这无疑会影响患者“双向转诊”的积极性。何况,“双向转诊”还涉及到大小医院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一些社区医院囿于病源不足和资金紧缺等实际问题,不愿意主动将病人转向大医院,使得一些本应转到大医院的危重病人贻误了治疗时机。
“双向转诊”制约因素还有一点,就是患者到大医院与到小医院看同样的病,所需的费用差距并不太大,经济杠杆没起到应有的作用。早在4年前,上海市为鼓励“双向转诊”,就采取了医保病人到社区看病可报销90%的费用,而到三级大医院看病只报销70%的政策。这一激励办法对于合理分解大医院的就医人流起到了明显效果。
可见,要实行“双向转诊”,光靠行政命令或医院、医生的自觉行为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探索出一套既有激励机制,又合乎经济规律的制度。使大医院、小医院、患者三方都有实惠,如此才能使“双向转诊”从口号变为现实。其次,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要从硬件上改善,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医院就能诊断、治疗。第三,要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水平的培训,使老百姓能放心地在社区医院看病。这,才是“双向转诊”走出尴尬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