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网互动——百姓点题
□ 本报记者 张子扬 李占江
幼儿园入学难,择校问题突出,“补习学校”火爆,大学生就业拼关系……教育是群众普遍关心、反映较为强烈的一个问题,也是历年省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之一。
网友提问(网友“冰儿”):我是济南市的一名学生家长。现在,校外的各种辅导班和“补习学校”火爆异常,在假期里更为突出。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在后边,就纷纷加入进来。我了解了一下,他们教授的内容其实大都是学校正常该教好的课程。校内减负,校外“加餐”,难道这就是素质教育?我们家长很纠结,到底该不该让孩子上这种班?
委员回应(省政协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补习学校”盛行,我坚决反对。上这种班对提高成绩基本没用。为什么?孩子正常上课如果能消化吸收好老师教授的内容,成绩就不会差。这边还没消化好,那边再去加班,只能是身心俱疲。时间一长,孩子对学习有了抵触情绪。课外的学习应该是课堂上的有益补充,但不应是重复。尤其是假期里,学生主要任务是休息,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调节好身心。
网友提问(网友“jnwzd”):我今年63岁,想说说择校的问题。我的孙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入学过程可谓艰难。因为学校是较出名的小学,对辖区的学生异常挑剔,其中一条规定“户籍在所居住住房必须满3年”。我查了查,省、市、区教育机关根本就没这样的规定。因为孙子从外地迁来不满3年不符合入学条件,儿子就到处找人疏通关系,直到开学前几天才定下来。学校还突击家访,先后5次不打招呼直接入户。我听说,这所学校原打算招8个班,后来找关系的多,就扩招到了10个班。我接送孩子经常碰到很多开车来的,交流了一下,人家都不在这个辖区,择校花了不少钱,家访也就免了。
代表回应(省人大代表、庆云县委书记刘长民)治理择校,就要转到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来。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倡导“公平优先”,必须上升到党委、政府意愿才有望真正得到解决。具体到一个区域,教育投入上,新增经费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师资上,校长教师要发挥带动作用流动起来,同时确保新进教师的质量。去年底,教育部宣布“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相信这个目标会如期实现。
网友提问(网友张涛)我家在农村,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固定工作,就这儿那儿的打零工。看着城市的同学很多都体面地就业了,他情绪一直很不好,弄得我们当家长的也很紧张。现在农村像这种情况的不在少数,很多家庭看到上大学既多花钱又不好就业,孩子成绩不是很好干脆就不让上了,早出去打工早挣钱。
委员回应(省政协委员、烟台太明灯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创业导师韩彦明)今年就业问题不如前几年突出,源于经济的复苏增加了就业机会。但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仍同时存在,说明大学的培养结构还不尽合理。一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不愁,得益于订单教育等灵活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保持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达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创业上,大学生最缺的不是资金,不是好点子,而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生应该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中走出来,踏踏实实地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