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就是命令。随着时间推移,60年一遇的大旱持续影响着济南的粮食安全。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是可以开动脑筋、行动起来,把干旱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记者昨天了解到,连日来,全市各部门密切配合全力投入到抗旱双保工作中。
水利:两大工程提高抗旱能力
目前全市水利工程蓄水2.34亿立方米,其中10座大中型水库蓄水1亿立方米。经测算,至今年5月底,基本可以保障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我市水利部门通过实施抗旱应急工程、水源工程、调水及灌区配套和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应急工程建设:计划实施引黄灌区清淤、水库及塘坝引水渠系修复和灌溉设施配套、新打机井及机电井配套等一批抗旱应急工程,以及对天桥、槐荫、市中抗旱服务队建设应急补助等,初步估算总投资7500余万元。水源工程:计划投资3.5亿元,实施水源工程、调水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和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建设等工程,尽早使黄河、长江、地表、地下水资源相互调节,相互补充,有效提高我市长期抗旱的水源保障能力。
农业:组织科技抗旱行动
我市农业部门迅速组织科技抗旱行动。他们突出科技服务在抗旱保苗保春播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科技抗旱作为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开展百名农业科技专家、千名农技人员下乡抗旱保苗保春播,采取专家领队、分片包干、蹲点指导、进村入户等形式,做好科技抗旱服务。
会同相关部门把小麦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充分利用农事通、12316等数字化平台,及时发布抗旱信息和技术指导措施。
林业: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
我市林业受旱面积53.2万亩,其中严重受旱面积20.4万亩,尤其2010年新造经济林4.02万亩和荒山造林9.55万亩受旱严重。旱情影响经济林树木的花芽分化,造成果品减产。干旱还导致树势减弱,为病虫害大量滋生提供了条件。我市林业部门组织林业技术人员,采取分片包干、分类指导、进村入户等形式,因地制宜抓好支农服务,指导农民科学抗旱。对经济林,尤其是2010年新造的经济林采取扩穴浇水、覆膜保墒等措施,控制旱情发展;对荒山造林,采取整修树穴、划锄松土和覆土保墒等措施,特别是对大苗造林地块和有条件的地块,采取浇水抗旱等措施,确保树木成活;对平原用材林和防护林,结合春管浇水抗旱,力争把旱情影响和旱灾损失降到最低。加强森林防火巡防巡查,加强对重点区域尤其是林区、庙会、灯会、集市、墓地等地段的检查监控。
黄河河务:按引水指令适时供水
我市黄河河务部门共有引黄涵闸11座,设计引水能力每秒225立方米。各引黄涵闸工程维修工作已于春节前完成,保证了涵闸启闭灵活,适时运行。水调、供水等职能部门和涵闸管理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责任到人、到闸,确保按上级引水指令适时供水。
财政:启动应急程序筹集资金
我市财政部门及时将上级补助资金紧急下达到各县(市)区,并要求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尽快研究确定抗旱设备购置方式和小麦浇水镇压补助方式,以最快速度将上级政策落实到实处。截至目前,共紧急拨付县(市)区2960万元抗旱救灾资金。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抗旱救灾资金3403.5万元。市财政局与市水利局、市农业局组成抗旱救灾督导小组,分赴各县(市)区,检查特大抗旱救灾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加大特大抗旱资金监管力度。
供电:确保抗旱用电供应稳定可靠
济南供电公司已成立抗旱保电服务工作队92支,先后出动1867人次,为用电设备进行检修,消除缺陷192处。供电部门强化电网运维管理,确保抗旱用电供应稳定可靠。优化电网检修计划,原则上对抗旱用电设施不安排停电检修。加强对电网、设备的巡视检查,及时整治供电“卡脖子”线路、过载配变等问题。主动为村民提供安全用电指导和服务,确保抗旱用电安全。高效办理抗旱用电申请业务,对涉及农村春耕春灌、抗旱用电的业务申请特事特办、开设绿色通道。
国土资源:积极找水打井抗旱
市国土资源局地环、地勘、耕保等部门利用技术优势,摸清地下水文地质条件,配合水政部门积极开展找水打井抗旱工作。对旱情严重且无法利用地表水的地区,将尽快开展干旱地区应急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查明应急供水水源地位置、可采资源量等。在应急勘查基础上,对重点急需地区开展应急找水打井服务,解决人畜用水困难,增强抗旱供水能力。
气象:抓住有利时机人工增雨(雪)
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干旱)预警防御应急预案二级响应。全市各级气象台站加强了监测、会商和预报服务。气象部门将抓住每一次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2月13日,我市终于迎来降雪。根据未来天气分析预测,2月22日至23日全市有小雨(雪),降水量5毫米左右。
民政: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在旱情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我市民政部门坚持每周续报灾情,加强关键灾情指标的统计,高度重视“饮水困难人口”、“饮水困难大牲畜”、“旱灾需救济人口”等关键灾情指标的统计工作,及时对出现饮水困难的村庄、人口、大牲畜等进行摸底调查。积极向省民政厅争取第二批冬春灾民救助资金。加强与食品、饮用水等企业的沟通和协调,按照签订的救灾物资紧急供应协议,根据救灾工作需要及时调拨救灾应急物资。按照我市去年出台的临时救助制度,对于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家庭及时给予1000—10000元不等的临时救助金,使他们渡过难关。
发改委:加大资金争取力度
结合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我市增产粮食产能规划的实施,立足“抗大旱、抗长旱、抗连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我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特别是精心策划一批重点建设工程,积极向省及国家发改委汇报,争取列入国家、省的计划盘子。紧紧抓住国家、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的有利时机,围绕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策划、优选项目,努力争取国家及省支持。积极向上级发改部门汇报,努力争取抗旱资金。
经信委:按抗旱需求优化用电方案
我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加强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农业等部门和重要抗旱物资生产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常态联系沟通机制。加强用电管理和电网调度,妥善处理好供用电矛盾。对各供电线路涉及抗旱用电负荷进行认真梳理,按照抗旱用电需求优化有序用电方案,既要优先保障抗旱排灌和化肥生产等农资企业用电,又要尽最大可能避免因限电对其他企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深入基层服务抗旱保电,加强对抗旱用电设备和线路的巡视检查,快速办理涉及调水、提水、饮水安全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抗旱排灌用电业务。加强对重要抗旱物资生产企业的监测调度力度,确保市场供应和抗旱物资需求。 (本报记者 王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