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是首创者,缘何也能一招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4日06:55  解放日报

  站在洋人肩膀上的一跃

  编者按 华源热疗的这个案例再次告诉我们,我们搞创新,既要借鉴和汲取国际上的先进理念,更要站在“洋人的肩膀”上实现自己的飞跃。

  我们说创新,既有原始创新,也有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二次创新,就要有宽广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抓得住前人或别人的“一次发现”,但二次创新决不是依样画葫芦也不是小改小革,而是一种再突破、再创造、再超越。这里不仅包括把别人的纸上理念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更要求在“洋人的肩膀”上再实现实质性的“惊险一跃”。二次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比较富有现实性的创新,也往往符合创新成果较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规律。

  说二次创新比较容易转化,比较容易形成产业化,这还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例如专利这样的东西。现在我们有的企业,手里也有不少专利,但并不等于说就形成了“一招鲜”,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专利要实现它的价值,重要的一条还是要转化为生产力。如果只是一把证书,或者只是停留在展品、礼品,那就意思不大。华源热疗是个专利型企业,但它的专利和研发,多用在自己的新产品上,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发扬。如果站在洋人肩膀上的一跃,只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室,那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本报讯 (记者 杨群)普陀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上海华源热疗技术有限公司,在美国科学家的科研理论基础上“再上层楼”,研制出更便宜、更安全的肿瘤热疗设备,并稳步走向市场,为我国企业“二次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又添一则成功案例。截至目前,该企业针对肿瘤治疗的微波热疗机在国内已有30多家用户,今年有望实现销售额1.2亿元。

  肿瘤热疗的核心原理,简单说就是血液加热可以有效治疗肿瘤。华源热疗负责人孙映辉坦言,这不是他们的首创,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得出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国际上许多研究者做过大量基础研究,也有医疗设备制造商已生产出一些热疗设备。

  然而,一个难题牵绊了热疗设备的发展——人体是一个恒温系统,先使表面加热、再由传导向内部纵深加热,会受到人体自动调节的排斥,除非在治疗前实施全身麻醉,这就大大增加了治疗的危险性。

  美国科学家想到的折中办法是,把血液传输到体外,进行“体外加热”后再循环回体内。这种产品在欧美已经普及,治疗肿瘤的有效性达到57%。但不足之处是,该方案对医院的基础医疗水平和设施安全性要求极高,并非所有医院都能达到,而血液体外循环引发并发症的风险较大。

  能不能再进一步,既把血液留在体内,又实现加热治疗呢?华源热疗的研创人员想到了同样是美国发明的微波加热。微波加热不依靠热传导,解决了在非麻醉前提下实现体内加热血液的问题。但另一个难题是,微波对人体的穿透深度一般只有3厘米,无法到达深部的大血管,要使该方案行得通,就要使微波穿透体内达8厘米以上。

  为此,华源热疗在美国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二次创新,把微波进行聚束,并放大微波源的功率,使得单位面积内的微波能量密度增加,穿透力上升,达到深度要求。这一“微波聚束”的创新,华源热疗申请并获得了一系列专利,随即投入医疗设备的研发和临床试验。

  然而,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道路也远没有想象中平坦。最初创业的自筹资金很快用完,筹资融资更是一波三折。作为典型的科技型小企业,华源热疗没有土地、厂房等重资产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贷到款。最艰难的时刻,普陀区政府雪中送炭,以政府信用担保帮助企业连续两年分别获得政府贴息贷款200万元和300万元,并给予企业退税支持等政策优惠。这两项扶持,帮助企业走出了资金链最紧张的“黎明前的黑暗”。

  2009年,华源热疗的微波热疗机产品正式上市,产品国产化程度高达90%。每台300万元人民币的售价,比起以往美国的血液体外加热设备26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极具竞争力。目前,华源热疗的产品已经成功打入国内15个大城市,拥有30多个医院客户。眼下,他们正在加快产品升级,研发可以远程控制、拥有智能医疗计划生成系统的升级产品。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