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由外而内”推进教育均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4日07:43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王柏玲

  编者按

  去年年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最终结果。代表中国参加的5115名15岁上海中学生,取得了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世界第一,引起全球关注和好一番议论。

  这是上海中学生首次参加PISA评估,因此,这也是上海的义务教育第一次接受国际标准的检验。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这个结果,许多人注意到一个关键事实:参加测试的5115名中学生是从上海152所学校随机抽取的,这意味着,三个“冠军”显示的并非少数尖子生的能力,而代表了上海中学生的普遍素质。这个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上海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如果把义务教育比作一个水桶,一所所学校就是桶上的一块块木板。“优质均衡”,就是要把其中的短板加长,努力与长板齐平。

  本报今天刊发的这篇报道,介绍了上海“加长短板”、推进“优质均衡”教育的新动向和新进展:继“硬件均衡”之后,努力的重点已经转向师资均衡、学校管理均衡和教育理念均衡;更加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成长,关注基础教育对个人终身发展的积极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建设工程,使各类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达到了同一水平线。但是,“硬件均衡”还不能保证教育机会均等。因此,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同样优质的校舍、操场、图书馆、实验室等等之后,上海教育界开始了新的追求。

  优质师资“软流动”

  曹杨二中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每周二都去设在曹杨中学的她的“工作室”,与10名学员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她带教的这些学员来自区内的曹杨中学、甘泉中学、北海中学、兰田中学等9所学校。

  这是普陀区培养优质师资的一项探索。“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说到底是对优质师资的渴望。但由于历史原因,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在全市普遍存在。”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介绍,他们区现有特级教师13位,大多集中在区教育学院和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其中曹杨二中就有5位。

  为让名师发挥更大作用,他们设计了优质师资“软流动”模式,请这13位特级教师在外校设立“工作室”,而且保证有1/4左右工作时间走出本校,到“工作室”所在的基地学校带教学员,指导教研。

  优秀教师是稀缺资源。如今,优秀教师不再“一校独有”,稀缺资源能够“全区共享”。

  上海各区县都像普陀区一样动足了脑筋。浦东新区的做法是推进“一校多部”建设,对新建的学校,由品牌学校负责管理,实行“一个法人、多个分部”。杨浦区让最受青睐学校当龙头,带教相对薄弱的学校,组建起4个小学集团,集团内师资统一调配、课程统一管理、考核捆绑实施。奉贤区构建了教育资源联盟,由一所品牌学校带动几所农村学校和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小学,实行干部联盟内流动、联盟学校捆绑考核。青浦区则有教育共同体,共同体内师资结对、课程共享、教研互助。

  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由此而来的带动提升效应,为“办好每一所学校”创造着可能。

  委托管理很“给力”

  寒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三灶学校的沈子萃老师一早赶到闸北八中,由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委托管理的10所学校的老师集中在这里参加培训,内容是新教材的设计理念。“都是市里的名师专家讲课!”沈子萃有点兴奋。

  三灶学校是浦东新区的一所农村薄弱学校,沈子萃毕业后一直在那里教书,今年已是第26个年头。“前些年学校滑坡得厉害,教师流失严重,附近居民也都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去别的学校……好像没个盼头了。”说起当年,沈老师有些伤感。

  转机出现在5年前,学校由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托管了。受托方请来了名校长、名教师,更带来了一整套城区学校的办学规范,60个岗位职责、126个工作流程,从教学到学校管理,开始有章可循,校本研修、干部培训也有序开展起来。

  “还是这些老师,还是这些学生,精神面貌却大不一样了!”中期评估结果印证了沈子萃的感受。3年过后,学校的办学质量明显提升,达到了同类学校的中上水平,100多名转了学的学生重回三灶就读,家长满意率超过了90%。

  由于历史原因,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怎样帮助郊区农村学校优化内涵,是教育主管部门面对的一大课题。现在,上海对郊区农村学校的“援助”已不局限于派几个市区老师前去短期支教,对口交流、委托管理等创新举措,从教学到管理的全方位指导,正推动这些学校跨越式发展。

  委托管理,农村学校的公办性质、产权隶属关系、政府拨款、收费标准不变,但管理责任移交给了城区学校或指定的教育机构,赋予其办学自主权。此举化解了现行体制下学校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域流动的难题,使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能有效辐射到郊区农村;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形式、先进的管理方式的植入,缩小了城乡基础教育在“软件”上的差距。这项工作2005年起在浦东新区试点;2007年在全市推开,20所郊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接受委托管理;2009年第二轮,被托管学校增加到43所。

  “教育均衡”新追求

  瞿溪路小学是卢湾区一所普通小学,近年来,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直线上升。老师们一时难以适应生源变化,抱怨连连:课难上,学生难教……“老师们这样的工作状态,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影响学生受教育的质量。”校长孙鸣军意识到事态严峻:“生源不理想是个问题,但换个角度看,这可以是我们探索教学变革的机遇。”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一年级有六成学生只认识不到80个汉字,其中十多人认不全20个常用字。相比上海本地学生,几乎可称“零起点”。根据学生现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老师们“量身定做”设计教学,将知识点的学习、好习惯的养成和能力培养系统地组合起来,不随意拔高教学目标,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一节课一节课地落实、一阶段一阶段地推进。老师们就认准一点:“教,就必须教会;教,就必须教扎实。”

  经过4年多持续努力,现在这批学生已经升到五年级,各科学习成绩不仅能达标,而且学习状态、学习习惯都令人满意。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上海的教育均衡历经20多年努力,已经进入“内涵均衡”的新阶段。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成了教育者的新追求。上海许多学校更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尝试各种更有效的辅导办法,努力使他们学有所获、思有所进、能有所长。而对于基础较好、潜能较大的学生,则着力创造既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

  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的评估也在变化:从以分数为主的单一评价转向全面质量评估,也不再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校,而改用多把尺子评价学校的“成长性”——这样的“发展性督导”已坚持推行了十多年。

  “对于教育质量,百姓都是从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变化中感受到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我们不认为所有学校都达到同一个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同一个水平就是均衡。我们追求的均衡发展新境界,是从研究学生出发,更加关注他们内心世界的成长与发展,更加关注基础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的积极影响。”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