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才 画
十年前就禁用的发泡餐盒从未在市场上绝迹,近期更呈卷土重来之势。批发商堂而皇之地售卖发泡餐盒,记者遭遇多个监管部门“踢皮球”。(2月13日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面对发泡餐盒横行,工商部门说归药监局管,药监局说有职权没队伍,应该由质监局管,而质监局则表示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还得由工商局管。照这样的监管现状,不要说此前发泡餐盒从未绝迹,看来以后也还会长期存在。只是,这置明确规定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的《产品质量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批法律法规于何地呢?
说起来各有各的道理,一推敲其实都站不住脚。有职权没队伍是理由吗?市场何其广阔,监管队伍却总是有限的,难道每个细节的领域都需要一支专职队伍,相关领域人员不能调剂共享吗?同样,没有质监局认定合不合格,工商部门就可以不闻不问吗?事实上,对于发泡餐具的规定,根本不存在合格与否问题,有关规定很清楚——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既然根本不允许生产,何谈合格?
其实,不光是发泡餐盒,放眼市场,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东西还有不少,比如超薄塑料袋,就是在“限塑令”的眼皮底下四处乱飞。也许,监管确实有一定难度,可有关专家和舆论早就指出,由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联合执法,采取多方位综合治理,“限塑”并非不可落实。
说到底,非不能也,实不为也。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要么在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政思维作怪,要么就是出于对既得利益的保护,不愿意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小圈子利益。当然,具体到发泡餐盒的监管上,我们并不可妄言根本原因到底在哪,也没有必要无畏揣测其中是否存在以权谋私式的腐败。但很显然,令行不止,本身就是监管部门失职的体现。
职责共担不等于没有职责,更不是监管相互推诿的理由。让国家禁令沦为一纸空文,市场秩序遭受的破坏不言而喻。而当这样的禁令广泛存在,其实,同时受损的更是法律法规的权威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公信力,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