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雷思海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表的报告指出,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上涨,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31点,创历史新高。而导致粮食价格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候异常。
自去年年底以来,全球多地频发暴风雪、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多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而进入2011年,异常天气仍然干扰农业生产。1月份,南半球农产品出口国遭遇极端天气的袭击,大豆主要出口国巴西和阿根廷分别遭受洪灾和旱灾,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国内,北方持续干旱依然未能迎来有效降水。去年10月以来,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省部分地区旱象露头并持续发展。受旱地区小麦即将陆续进入返青期,需水量将明显增加,而旱情迅速发展对小麦返青生长和分蘖极为不利,对夏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农业部2月4日已启动抗旱二级应急响应。
在气候的影响下,全球各路资本进入粮食市场进行投机与炒作,导致不少国家粮价高涨,尤其是在一些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粮价高涨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社会不稳乃至政局动荡。比如在这次突尼斯和埃及的局势骚乱中,粮价高涨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诱因。
对一些与民生无关的商品来说,稀缺或许只意味着投机机会,但对粮食这样的生活必需品,稀缺所引起的不仅仅是投机资本的追捧,还将影响到国家的稳定。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在国际领域,粮食作为政治工具也是屡见不鲜,如美国就曾经对苏联实行粮食禁运,以提升其扩张成本,压迫其改变对外政策。
粮食禁运作为粮食政治的重要手段,如今已经很少运用。今天国际社会中的粮食政治更加隐蔽。因为它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运做的,因此,在粮食政治中,美国等西方金融大国总是处于主动出击的一方,并经常从粮食政治中获得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当然,粮食政治存在的一个前提是全球粮食产量存在客观上的不足。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2011年将很可能出现全球粮食总产量减少的局面。此外,由于金融危机,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困难的局面:这不仅表现在全球经济增长充满不确定性,还表现在发达国家整体与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冷热两重天的情况。本质上来看,这种发达国家搞宽松货币政策,而发展中国家搞货币紧缩政策的局面,意味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利益对立。
这种对立,是发达国家试图通过金融手段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攻击,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金融掠夺政策的一种抵抗。目前,这种对立已经处于一个越来越激烈的阶段,其突出表现之一是新兴经济体不断加息,而美日等发达国家则不断推行货币宽松政策,维持低利率或变相降息。
我们认为,当前世界经济中的这种利益对立,迟早会有爆发与对决的一天,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势力一定会借助各种手段来分化发展中国家阵营,从而各个击破,最终完成金融掠夺。而气候不好的2011年,将可能为西方金融势力提供一个挥舞粮食政治大棒的环境,对此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