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
不说发达国家,单说印度。上周五,本报国际新闻版曾报道说,印度政府开展的全球最大规模“免费午餐计划”已整整10年,每天为1.2亿在校学生提供免费午饭,有小面饼、米饭、咖喱蔬菜、牛奶等,基本能满足孩子一天的营养所需。制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一个个日产量在10万份以上的“中央厨房”,二是在没有被“中央厨房”覆盖的学校逐个建立小厨房。
今天本市中小学开学。回到校园的孩子,中午是不是又要面对煮得发黄的青菜、嚼不动的炸鸡腿和难以下咽的米饭呢?虽然我们还没做到像印度等国那样的免费午餐,但把食堂的伙食搞得美味一点,应该不算过分的要求吧,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然而,说学校饭菜难吃的学生,恐怕远比说好吃的要多得多。在不少学校,午餐浪费程度也是相当惊人的。
“几元钱的小生意,没啥利润。”这是大多数学生午餐配膳公司的困境。何况,在有些学校,班主任等老师的午餐也是吃在孩子们头上的,全班订满多少份盒饭就可免费赠送老师一份。如此,学生餐质次价高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也有例外,比如,宝山区交华中学的特级校长赵凤飞,把食堂看作重要工作抓手。他有两句很朴实的话,一是“米要买好的”;二是“如果连饭菜都吃不好吃不香,哪个家长还会放心把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去啊”。
如今,学校的硬件日新月异,但似乎唯有食堂的饭菜一如学业“减负”般总不见什么起色。开学之际,送校长们几句话:如果说“减负”还有多重羁绊,多少会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办好食堂,让孩子们吃得好吃得有营养,应该相对容易些吧?如果校长们连这样的事关学生开心和健康的事都办不好,那还真不要奢谈什么素质教育了。
[本栏目内容上海电台在11时30分《990报刊文选》(中波990、调频93.4)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