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来临之际,市教委推出系列新举措,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逐渐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不仅从学科成绩,更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压力状态、团队合作能力、师生关系等方面,对学校教育进行全方位考量。
什么是好学校?“能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实现减负增效,这就应该算好学校!”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对“好学校”重新定义。事实上,本市有一大批公办中小学,可能名声不响,可能生源不佳,但用自己的付出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信任。
整合教材用巧劲
每学期开学,徐汇区启新小学每个教研组都要上交一份厚厚的“假期作业”——新学期课程《统整指南》,针对整个一学期的内容做整体设计,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重新编排知识点讲授顺序,例题和习题要不要更换,每一单元可以包含哪些德育内容,都在老师规划之中。
校长严一鸣介绍,前几年,学校也曾一度面临困境——生源质量下降,师生积极性不高,老师上课往往都是拿着教参照本宣科。一场全校的“教改志愿行动”从数学学科率先开始了。有着20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的严一鸣带着老师们从各个渠道,甚至自己开车去外地收集全国各版本教材,吸收各家所长,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重新整合知识点。例如,原先,孩子们在四年级同时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总要混淆,费时费力。老师们发现,其实三年级的加法运算定律已经涉及类似概念,于是尝试着将两者一起讲授,果然,孩子们接受得很快,节省了三至四个课时。
对症下药添“准星”
新学期,卢湾区三好中学的“校园”更大了——除了参加每周五下午卢湾区统一的创新实践日活动外,每周四下午,预备班和初一年级的学生们还将赴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环保、能源等科技课程的探究活动。
“我们的学生超过六成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以考中职校为目标。”校长丁斌说,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将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培养作为重心,以“增”促“减”——增加的是开拓视野、培养个性特长的机会,“减”的是无效的重复操练、过重的作业负担。
与此同时,对一些学科成绩优秀的孩子,学校也开起“小灶”——学校加入了向明中学教学联合体,每学期,都有尖子生可以流动到向明初级中学的课堂随班学习,每周,学校还聘请全区优秀教师到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加餐”,为每个孩子开辟一块适合他发展的教育土壤。
课堂搬进老城厢
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同样面临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攀升,本地生源质量下降的难题。2001年上任之初,校长黄兰宁对学生的总体印象是——没有归属感,没有自信,更谈不上学习兴趣和动力。利用学校所在老城厢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别具特色的“百草园系列”课程诞生了。一年级结合品社课看新老建筑不同;二年级结合唱游课唱童谣;三年级结合数学课画文庙方位图;四年级结合语文课写豫园游记;五年级结合英语课,向外国游客宣传传统名店。开学了,孩子们正等着老师发出一封“春天的邀请信”,一场新的阅读探究活动又将开始了。
本报记者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