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敏飞
有研究团队在采样调查发现,10%的市售大米存在镉金属超标,人在食用这种大米之后会导致“骨痛病”,但学者的尴尬在于,迄今没有官方或医疗单位确认上述症状究竟为何病;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几乎没有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种植规范,大量被污染土地仍在正常生产稻米。(2月14日《新世纪周刊》)
食品安全危机已成为当下热词,在奶粉事件中达到高潮。因而,每一起事关食品安全的问题,都能引起极大关注,这次大米“镉危机”自然也不例外。北方人或许还可以依靠小麦,但吃不惯小麦的南方人,让他们选择不吃大米,这怎么可能呢?更甚的是,大米与我们朝夕与共,怎么说都不能不对其高度重视。
就目前而言,我们还不知情,但一听危机,必然有所恐慌,而在食品行业内,大米重金属危机是早已有之的事情。早在2002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全国市场稻米进行安全性抽检。结果显示,稻米中超标最严重的重金属是铅,超标率28.4%,其次是镉,超标率10.3%。而如今,南京农大潘根兴团队在全国多个县级以上市场随机采购样品,结果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镉超标。这样的现状令人惊讶。遗憾的是,这些发生在大米上的危机,因为没有现实上的大范围犯病案例,都未能引发关注。
而此次,“骨痛病”将大米重金属危机聚集了公众的目光。本来大米遭遇“镉危机”,公众完全可以用嘴投票,不能吃的就不吃,但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美好。付诸于现实,便会发现,一是信息不透明。除却极个别伤害特别严重的地区,我们并不知道哪些地区的大米中重金属超标,连知情权都没有,叫公众如何去躲避?二是现实的困境。如果自己本地的大米重金属超标不能吃,那农民会不会就不吃呢?上述消息中一位村民一句“有钱的用钱扛,没钱的有命扛”便将这背后的辛酸与无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大米“镉危机”如今被媒体搬出来,对于这“慢性隐形杀手”,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作为,不能让公众当试纸,看公众对重金属的抵抗力有多强,对新闻中这个村子不少人的“骨痛”症状,政府部门也不能熟视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