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外交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规范管理在华举办的国际会议。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全面控制国际会议规模和总量;不得擅自对外承诺提供任何免费服务;不得举办或承办无实质内容的国际会议;不得攀比会议代表规格;不发会议纪念品,不组织公款游览、参观等。(中广网2月14日)
对在华国际会议戴上笼套,归根结蒂是对公款使用政策的收紧。众所周知,作为“三公”消费重要内容的公款接待费用向来惊人,并饱受公众苛责。而与此“相映生辉”的是,关于会议腐败现象的报道和分析文章屡见不鲜,那些过去原本为人所不齿的会议腐败行为,也以潜规则的方式大行其道。
这几年,“返还会议费”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据有关媒体报道,去年,北京一家宾馆向在该宾馆开会、度假的单位返还费用,被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调查。2003年至今,有上百家单位在该宾馆开会时享受到了“返现”,有的单位累计数额超过百万元。有的单位虽未“返现”,但存有高额款项,并开立消费账户,供领导或单位招待客人时另行消费,金额高达几百万元。(《浙江日报》1月6日)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之所以对国际会议费用大包大揽,往往出于面子因素。然而,好面子未必就能令“老外”买账。19世纪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以其在华数年经历,写下了《中国人的性情》一书,作为书中开篇的《讲究面子》一文写道,“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做剧院里的演员。无论中国人做什么,其意识中都是为了在表面保存脸面而不受责备”。实际上,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不少真正专注于国际交流的外国专家学者和友人,对国人的所谓“好客”之道也颇感不适。
当然也有必要认识到,曾几何时,面对经济发展滞后,底子薄,特别是国际话语权严重不相匹配的历史现实,极其希望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占据应有席位的国人,为吸引一些国际会议,不得不许之以种种优厚条件。时过境迁,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希望通过在华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向世界敞开改革开放的大门,那么今天,我们国际交流的重点则是适应并改造国际规则。某种意义上,即便有的国际会议不在我国召开,在现有机制下,我们依然可以方便地参与国际活动,发挥作用。
随着国人走出国门机会的增多,还有信息传播的发达,国人对发达国家在公款使用上的斤斤计较也多有了解。曾有新闻披露,一些人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会议时颇不习惯,既因为会议内容安排过于紧凑,毫无喘息之机,更因大多国际会议实行的是“AA制”,要求费用自理。
强化在华国际会议的管理,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这并不丢人。当然,这样好的举措要最终取得好的效果,还需从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多方面强化制度合力,毕竟管好公共资源、卡住可能外流的肥水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