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一家规模较大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子公司,使用实习生多达1200多名,人数竟超过了正式员工。实习生每月高负荷加班上百个小时,被监管部门勒令整改(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春节前,东南、华南等许多传统的用工大省就已经出现了用工荒。结果有二:一是紧张的供求关系会迅速反映到劳动力价格上来,导致工资标准的普遍性上涨;二是用工荒与用人成本上升相辅相成,可能倒逼企业铤而走险,为缓解这两种难题而打实习生的主意。
这样的推理不是没有事实做支撑。有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60万人,较2010年增加了近30万,加上约150万的往届待就业毕业生,2011年毕业生就业人数有望达到历史最高值。这个时候,高校在就业率的压力下、企业在用工荒的逼迫下,极有可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2010年10月9日,一份由20所高校的60多名师生参与完成的《“两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调研总报告》发布,调研报告称深圳、昆山、太原、武汉厂区,均以“顶岗实习”为名,存在大量使用学生工,即实习生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教育监管部门要对高职等“集体实习”、“顶岗实习”跟踪追访,不定期检查实习生劳动权益保障情况;另一方面,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对用工荒期间实习生的专项保护力度,防止用人单位为了节约劳动力成本而滥用实习生。
其实,实习生或者临时工多得离奇,既不利于劳动力价格的理性归位,更会给劳资纠纷埋下隐患,悖逆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用工荒是倒逼企业转型的一次成本契机,千万不能因实习生的稀释,而再次关闭经济结构调整的绝佳窗口。
江苏邓海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