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先驱报》文章
原题:微博打拐见证巨大的“微力量”
2008年,一男子在深圳抱走了湖北人彭高峰的儿子彭文乐,令其裂肺撕心。近日,彭高峰找到了失踪两年多的儿子,令微博网友欢欣。彭高峰由悲转喜的背后,是春节前开启的一场运动———微博打拐。
微博打拐,是由中国社科院农村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微博上发动的打击涉嫌拐卖儿童行为和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短短两周,已接到近千张网友上传的照片。
尽管这场有几万网友参加并且参加人群不断扩大的微博打拐,被部分网友质疑缺少严谨的程序和专业性,有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微博打拐给警方破案提供了线索,是失散孩子重新回到家庭的希望。当然,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而对于经过了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的公民,还需要看到的是,微博打拐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微力量”的成长。
经过2010年微博带来的信息传播革命,微博让公民的知情权、评论权深深锲入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公共事务领域。“围观即参与,转发即表态”;“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等话语已非口号,越来越多的“公民记者”得以涌现,微博为公民的诉求表达增添了新的力量。
街道随拍、随手将图片等信息上传,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并非难事。但是当这一简单的行为,用在令人头疼的打拐事件上时,彰显出巨大的力量。千万张照片,给警方带来千万条线索,给千万个家庭带来了希望。湖北人彭高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前成了一位受益者。
从微博打拐可以看到,微博不仅仅带来了传播革命,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公民力量的成长,公民意识的觉醒。这些人站在公民的立场上,运用合法手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动起来,去推动公权力的公开透明,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微博打拐成功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网友,通过手机拍摄、汇集照片而进行打拐,其所见证的是公民行动起来所产生的巨大的“微力量”。
微,小也;博,多也。汇集个体公民信手而来的力量,此乃公民“微力量”,小而有力,易而有量。在公民手中,求证见真相,140个字的表达变得异常有力。正如这次微博打拐的随拍活动参与者“色色猴”所说,“如果不做,永远不会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