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2月1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新的调查显示,现在北京二级医院的儿科已经恢复了快两年时间,可是跟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看病难相比,来北京二级医院儿科就医的患者少,而且家长不认可。
“建制北京二级以上医院逐步恢复儿科建制。”这是2009年4月北京市卫生局为了缓解儿童看病难,为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减压”而开出的一剂“药方”。
为了增强“药效”,北京市卫生局又于去年9月下达了一纸命令,要求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在今年年底前全部恢复儿科门诊和病房建设。如今,时间已过去近两年,效果如何?
上午十点,这原本应该是医院最忙的时候,但在北京鼓楼中医院儿科诊室门外,却很难找到抱小孩儿家长们的身影,这让刚刚从北京儿童医院挂号大厅赶过来的记者多少有点不太适应。一边儿是排大队的熙熙攘攘,另一边儿却门可罗雀。
据统计,在北京103家儿科门诊中,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这两家便聚集了46.2%的患儿。在记者的采访调查中,95%以上的受访家长都明确表示有过一大早4点钟就起床排队挂号的经历。而面对基本上不需要排队的二级医院儿科门诊,多数家长都表示不愿去:
家长甲:老百姓不就图一个踏实么?别的地方,像你说的也恢复儿科了,但就是不踏实。
家长乙:有很多病他们都看不了。有些邻居都建议我们来大医院,所以我们就一步到位,都来大医院了,就算远一点都过来。
老百姓的不信任,源于相当一批二级医院儿科专业实力不强,也缺乏特色。在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儿科每天就诊和候诊的孩子加起来不超过10人,分诊护士告诉记者,他们只能看儿童内科的常见病,比如发烧、感冒、拉肚子。如果是专业性较强的,像外科、外伤,就必须去儿童医院才能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二级医院儿科也确实缺人才。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一名儿科大夫告诉记者,对二级医院儿科建制,政策上总是“雷声大雨点儿小”:
大夫:都不受重视,包括科室的发展,还有一些人员的调入,所以好多人就不太感兴趣,除非是对儿科这个事业特别喜欢,才能坚持下来一小部分人。
同样是住院病人,儿童的用药少,检查少,而相对的医护人员所承担的医疗风险却比较大,这也是不少二级医院不愿主动选择儿科建制的一个原因。
在规模较小的二级医院里,如果要建立儿科病床,就不得不把其他科室的地方腾出来,这样会对其他科室不利,产生一些矛盾,而且还可能赔本。像前面提到的,儿科本就不赚钱,把赚钱的床位腾出来给不赚钱的,对医院的经营也不利:
大夫:儿科的病室能给医院产生收益本身就没有,比方说产科的收益大,而且风险也高。
针对二级医院开设儿科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北京市卫生局提出了“特色发展”的思路,不求大不求全,从医院本身的强势着手,发展特色儿科。比如中医儿科,中医的按摩、针灸,以及较平和的汤药处方,都对西医的诊治是一个较好的补充。但樱桃好吃树难栽,发展中医儿科的出发点固然好,但其诊治水平得到百姓认可却没有那么简单。
大夫:如果吃中药的话,很慢,见效不是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