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12日在个人博客上撰文再次炮轰春晚:课堂上说真理一千遍,敌不过一个央视滥春晚。王旭明称,他之所以再次给春晚“挑刺”,源于“春晚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大了”。(今日本报A25版)
作为教育方面的“权威”,关注春晚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的影响,好似责无旁贷。但问题是,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影响,既取决于客观事物对孩子认识与行为的形成,更取决于孩子们对这些客观事物的判断与鉴别,自然春晚也不能例外。
比如,王旭明认为,今年的春晚虽然植入广告没了,公然叫板现行教育政策的小品也没了,但是远离现实生活的矫情、浮躁、空泛的节目、追求眼球刺激的虐鱼,以及赵本山团队继续高调的不着调等,“软伤多多”。我们并不否认,这些因素春晚中客观存在,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春晚的选择,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反,它的形式与风格还是当下文艺娱乐圈子甚至文化领域的一种缩影。因此,与其说是春晚给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倒不如说是当下文化娱乐领域对孩子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孩子们对超女快男们的追捧等。
那么,面对春晚这类文化现象,教育部门又在做着什么?现实的教育是否让孩子们学会了理性思考与选择呢?遗憾的是,在不少地方,以升学为指向的知识教育,已然将孩子们的审美教育挤出了应有的空间,使得孩子们对很多文化现象缺少先天的“免疫力”,从而产生了一些疯狂崇拜与盲目仿效的现象。所以,指责春晚毒害孩子,还得问问孩子们是什么感受,能不能被代表。倘若,如自己所指责的那样,春晚毒害了孩子,也许更需要的是问问教育又干了些什么?毕竟,教育的职责不是为孩子的成长清理所有的阻碍,而是教会孩子们排除阻碍,毕竟从自己的教育入手比试图改变春晚更有现实意义。(湖北 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