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一五”广州农民人均收入增速领跑全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6日03: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十一五”广州农民人均收入增速领跑全国 “十一五”广州农民人均收入增速领跑全国

  

“十一五”广州农民人均收入增速领跑全国
增城小楼镇东境村村民周淦松展示扎起来的冬瓜干。

  促进农民增收 打造幸福农村

  “解读广州幸福密码”

  系列报道之1

  开篇语

  农历新年前的广东,从官方到民间,都在讨论“幸福广东”,幸福感城市评选和排名热涌神州。

  对幸福的标准和感受见仁见智,与其关注排名,不如重视民生福祉的改善,因为关注民众的实际福利才是“幸福”的本意,只有给民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才能带来甜在心头的幸福感。

  翻开“十一五”广州市的民生“账本”,收获是沉甸甸的:“十一五”期间,广州积极贯彻落实“惠民66条”和“补充17条”各项措施,着力改善民生,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2006~201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用于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的资金支出达2539.3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0.3%,年均增加投入93.4亿元。

  本报推出《解读广州幸福密码》系列报道,细数在七成财政投向民生的背后,农民、低保户、残疾人、市民究竟收获了哪些幸福。“十二五”已欣然开启,我们期盼民生的道路越走越宽,心中的幸福越聚越浓,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公共财政的煦暖阳光。

  文/记者倪明 通讯员穗农宣、黄少江

  图/记者庄小龙

  新春伊始,来自农业局的一份统计报告让人欣喜:“十一五”时期成为广州市农民收入自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超过京、沪,领跑全国,并且连续三年超过本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

  这份令人骄傲的“幸福”答卷并没有让广州止步。在中共广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广宁明确提出:今年将重点抓两项工作,第一是抓农村,特别是北部贫困地区的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城乡全体居民,要举全市之力帮助北部贫困地区加快脱贫奔康步伐。

  “冬瓜村”农民收入门路越来越多

  立春时节,南粤大地田间,翠绿的菜苗映衬着红砖绿瓦和田间追肥农民的笑脸,也透露着这里农村发展的蓬勃活力。“现在的农民,种田可以挣钱,出门打工可以挣钱,在农村搞服务业可以挣钱,土地流转可以挣钱,投资可以挣钱,还要算上政府补贴和社会保障!”增城小楼镇东境村副书记周金辉说,如今农民收入的门路越来越多。

  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成为广州市农民收入自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23.38亿元,同比增长3.5%,比2005年增长17.7%;(下转A6版)

  (紧接A1版)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688元,同比增长14.7%,比2005年增长78%,增速连续5年超过两位数,超过京、沪,居全国之首,并且连续三年超过本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

  农民收入增长点进一步多样化。2009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60.6%、11.2%、119.5%、101.1%,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数字的背后,是广州200多万农民的真切感受。

  增城市小楼镇东境村是远近闻名的“冬瓜村”,村民周金松因种植冬瓜而致富,几年前便建起了两层半的“冬瓜屋”(楼房)。周金松正和老伴忙着晒冬瓜干,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家的收入来源有:8亩地冬瓜、马铃薯年纯收入四万元;儿子在佛山酒楼当厨师,一年挣五六万元;去年分得征地补偿款4万元;再过两年,还可以拿到养老金。

  村民周强威在番禺的汽配加工生意也办得红红火火,家里的田早已租给别人种。他对记者说:“汽配工厂营业额一年比一年好,去年收入50万元。”在东境村,像周强威这样在外地投资做汽配加工的农户就有10多家。

  致力于农民增收,广州坚持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积极落实种粮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农业补贴,出台了广州市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对符合连片规模经营要求的试点区流转农户按10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大力推进农田、鱼塘的标准化建设改造,提高了土地(鱼塘)产出率和出租收益。另一方面,坚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积极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截至2010年,我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68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5%。

  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5年的2.58∶1下降到2010年的2.42∶1,城乡一体化进程显著加快。很显然,支撑农民收入稳步攀升的一个重要力量,是广州市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巨大变化。

  今年举全市之力助北部贫困地区脱贫

  农民增收离不开广州市大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培育山区镇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从2006年起,广州市对6个山区镇实施重点帮扶,每个镇每年安排山区镇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市直有关部门延伸工作职能,每年投入北部山区的资金超过4亿元。

  据介绍,2006~2010年,市本级共安排农村教育事业补助资金3450万元,使6个山区镇全部成为省教育强镇,组织越秀等6个区对口帮扶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从化、增城等农村学校,基本解决“读书难”问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各山区镇新农合参合率已接近100%,筹资标准全部达到200元以上,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目前,广州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304元,达到城镇低保平均标准的76%,农村五保供养、基本医疗救助、分类救济等其他社会救助水平也相应提高。目前,山区镇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五通”(通电、通水、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60条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扶持村的改水、改厕、改巷道、改排污渠道等建设工程全面铺开。

  “冬瓜村”升级成“生态旅游村”

  广州市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北部山区创办基地,吸纳当地农民就业;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以“一村一品”为特色的山区农业,依托特色农业基地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形成了小楼人家、白水寨、响水峡、王子山等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生态观光旅游景区,“荔枝节”、“菜心节”、“梅花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更是受到广大市民欢迎。

  持续深化的农村改革进一步增加了北部山区农村发展的活力。如今,东境村正着手利用本村风景优美的特色,将“冬瓜村”升级成“生态旅游村”。泥巴路已变成了石板路或水泥路,空旷地建起了漂亮的公园,池塘河流都做了亲水处理,绿道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周末到这里“回归自然”,同时也带动起当地村民“农家乐”、冬瓜销售的发展。村民赖锦霞说,“她的农家乐菜馆旺季的时候一个中午就接待了来自深圳、香港5个旅游团的400多位客人”。

  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陈国表示,2011年要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幸福广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一场农村大发展、大变化的攻坚战,力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有个良好开局。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