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街谈]满城争睹城隍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6日05:48  南方都市报

  中国人不过完元宵节就不算过完年。上班是上班了,城内大小道路又开始BRT———“不让通”了,可大伙心都还没收回来不是?城中媒体报道,今年广州市民春节兴奋期还要向后再延七日。从元宵节开始一连七天,越秀区将举办首届“广府庙会”,一连串传统节日庆典、传统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展示、商贸、旅游、美食等活动将轮番上演。越秀区副区长陈晓丹表示,这次活动填补了广州地区没有庙会、正月十五又没有特色节庆文化活动的空白,计划将活动逐年办下去(昨日《羊城晚报》)。

  “广州也可逛庙会啦!”各家报纸标题出奇地一致。一个“也”字,道出“广府庙会”不说是外来产物,也属新生事物的性质。说到庙会,我只知北京有著名的地坛、厂甸、龙潭、天坛、大观园等庙会。各地庙会的传统节目“行像”(也就是神佛塑像出游),华人世界最出名的莫过于台湾中部的大甲妈祖绕境进香。现在好了,咱广州也要办庙会,前不久修好的城隍庙,城隍爷届时将被“请出”,加入到民俗文化巡游队伍中。本地原有全国知名的花市、扬名世界的交易会,加上城隍庙会,广州终于变成了各式博览会、展览会、庙会的十全大补城市。

  在古代,“庙会”传统的重点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地方性节日,把宗教节日变成世俗的节日。做道场的与做生意的相安无事,庙宇香火与民间摊档交相辉映,庙会节日是中国人将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勾连在一起的那个时间点。寺庙掌管人与神仙、彼岸或来世沟通,但出家人也需要香火钱来填饱肚子,神佛在庙里呆久了也需要出来晒晒太阳,世界上不存在“不食人间烟火”一说。当代自从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后,各地争相兴办、复办庙会,背后大多有经济利益的考量。我只是觉得奇怪,咱广州号称“千年商都”,怎么到今天才想起办庙会来着?

  其一当然是有了新的城隍庙、城隍爷这些庙会活动的物质载体,菩萨有了,当然要请些会念经的和尚来助兴;这叫文化搭台、商业唱戏。其二,若把庙会活动看成民间信仰的一种变体,广州从来不缺乏民间信仰。你看看大小商家食肆里供着的财神,家家户户门槛上供着的土地爷、灶神、列祖列宗各路神仙。刚来广州那阵与本地人接触,“捞佬”出身的我不禁惊呼:“啊,每个广州人心里都有一尊财神爷。”

  在消费文化、“商品拜物”成为全民信仰的当下,我觉得在本地建立或者复兴庙会传统,也没什么不好。从最实际的角度说,那些耐得寂寞、真正在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手工艺人、民间艺人,好歹每年多个营生机会来增加收入。广州庙会虽由官方主导,无论如何,它是民间信仰重获尊重、接纳的标志。当然我知道,要想通过兴建几座庙宇、举办几次活动来复兴“传统文化”,希望何其渺茫———在许多地方,神佛塑像出游的路线和区域,往往标志着寺庙的信仰圈或者祭祀圈;这回广州城隍爷也要在北京路一带巡游,我想他老人家坐在轿子上一定不高兴:你看哪家商铺不供关公供他老人家呢?□麦嘈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