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雷思海
世事如棋局局新。真相和道理深藏在每天发生的海量时事动态背后。《天下纵横谈》透视政治、经济、文化三维视野,贯通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每周一次为您抽丝剥茧,显现新闻本质。
本期《天下纵横谈》为您分析全球经济为何进入冰火两重天的危险状况。
【新兴经济体通胀加剧,泡沫破裂危机四伏】
●中国提升利率
新华社2月8日电:中国人民银行当天宣布,自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今年以来首次上调利率。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06%,活期利息从0.36%上调至0.4%,这是2008年11月以来活期利率首次上调。
央行曾于去年10月份和12月份两次上调利率。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选择在农历新年刚过这一节点来加息,意在应对当前不容忽视的通胀压力。
●巴西公布通货膨胀加剧
新华社2月8日电:巴西8日公布数据显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1月增长5.99%,超过巴西中央银行4.5%的调控目标。来自巴西的数据不仅表明这个南美洲最大经济体经济过热,也加重了全球通胀形势恶化的预期。
评:中国农历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中国央行再次提升利率,显示出抗通货膨胀的任务已经非常紧迫。但若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还不是最严重的。
在巴西,通胀水平去年11月达到5年来最高,而去年前11个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累计增幅达到5.25%。最新数据再度刷新上述纪录——今年1月巴西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增长,在2010年12月增长0.63%的基础上再度攀升0.83%,创下6年来新高。
在印度,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在1月下旬小幅加息,但仍难遏制通胀高涨之势。去年以来,印度通胀水平一直停留在8.5%至10.5%的高位不下。食品涨价领跑印度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不仅加重印度普通百姓生活负担,甚至威胁印度宏观经济发展前景。
去年以来,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过热、CPI“高烧”不退的局面。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也普遍出现了本币升值的现象,巴西、印度、阿根廷、中国等国家的货币,在过去的几个月来,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升值。有些国家升值幅度很大,乃至到了一个很危险的程度:即已经到了一个很容易招致国际投机资本攻击的程度。
这一点,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股票市场与本币走势的背离上,可见一斑。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虽然其货币不断升值,但是,其股票市场却在一段上升之后,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下跌。
评论员认为,这有可能是一部分投机资本在利用新兴市场经济的资本泡沫和货币高估的时机,进行双重套利,并逃离这些新兴市场。
在以新兴市场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普遍遭遇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风险的情况下,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则相对淡定。下面再看两条消息……
【发达国家却继续“宽松”,企图偷袭抄底】
●美股周线二连阳
本报综合消息:上周美国三大股指仍然延续了近期的涨势,道指周累计涨幅1.5%,纳指周累计涨幅1.45%,标普周累计涨幅1.39%。其中,道指创2008年6月以来新高,纳指创2007年以来新高,标普500指数创2年半以来新高。
●日本经济通缩远未结束
路透社9日电:调查显示,日本经济自今年初脱离低迷,但从2012年4月起才可能出现通缩结束的迹象。日本央行料至少在2012年10月前一直维持利率在0-0.1%不变。
日本瑞银证券资深分析师会田卓司表示:“我们预计今年到明年物价将开始上行,因国内生产总值(GDP)缺口缩窄。但上行步伐将不足以促使日本央行收紧货币政策。”
评: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与美国的资本市场,出现了一落一起的对应,并非偶然。它表明,已有一部分投机资本,从新兴市场暂时撤离。发展中国家苦斗通货膨胀的同时,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则是另外一幅光景:美日继续维持货币洪水政策,欧盟地区至今依然保持着低利率。不管这些发达国家,在口头上是如何表示要抗通货膨胀,但在实际政策上,它们似乎是乐于见到当前在新兴经济体肆虐的通货膨胀局面继续下去。
回顾2008年,我们知道,美国等国的宽松货币政策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刺激政策,差不多是同一时候出台的,而它们的经济刺激政策,至今仍没有进入退出的阶段。相反,美国的货币政策表明,它们还要进一步维持这一经济刺激政策。为什么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没有像所有的新兴经济体所遭遇的那样,传导到其国内物价水平上面呢?
评论员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超发的这些货币,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在其国内循环,而是进入了国际市场。原因很简单,这些精明的投机资本,认识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产泡沫,至今仍然没有能够去杠杆化,它们的泡沫依然很大,不过由于会计制度的改革而暂时掩盖了而已。对这一点,美国国内的资本是很清楚的,因此它们更愿意依仗着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大张旗鼓地进入国际市场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去那里寻找实物资产进行投机炒作。
而这一幕,在以往多次的地区和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已经多次上演,而这次,不过范围更广泛,程度更深刻而已。也是因为如此,全球经济冷热两重天的景观,才如此泾渭分明。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下面再看下面一条消息……
【从同舟共济到对立,金融攻防战进入新一局】
●越南盾对美元贬值9.3% 引发东南亚国家关注
路透社2月11日电:越南盾对美元贬值,幅度达9.3%。这是越南央行于11日颁布新的外汇交易规定后对汇率做出的一次重大调整。 越南去年以来一直面临通货膨胀和出口逆差的压力,在过去14个月内,越南央行已经三次采取贬值措施,此次的贬值并未出乎经济学家们的预料。但是,由于贬值幅度高于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周边国家的担心。
越南国内对此次汇率调整反应平静,金融市场和民间汇市均未出现大幅波动。有分析人士指出,越南此举是因为一部分国际资本外流而导致的。而那些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存在痛苦记忆的国家,也有可能采取这一政策。
评:全球经济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分野,出现冷热两重天的局面,目前还在进一步发展之中。而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当前的货币洪水政策,将可能进一步推动这一对立。
可以说,美国新一轮的货币宽松政策,是在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刺激政策正准备退出之时实施的。其时间点的把握,是相当阴险。因为,如果应对不恰当的话,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刺激退出将受到极大地阻碍。
可以说,当初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严重的时候,主动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实际上是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以推动内需的发展,同时也给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尤其是美国资本,带来了其走出螺旋下降的机会。
但如今,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受到通货膨胀压力,并准备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却开始新一轮的货币洪水政策,由于新兴经济体所需要的资源、大宗商品、粮食等,其价格基本为发达国家资本所操纵,因此,这很容易进一步推高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导致其资产价格飚升,泡沫严重。
评论员认为,这一局面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将会看到历史上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的再次上演。以美国资本为首的发达国家资本,将在新兴经济体资产泡沫的狂欢中,顺风顺水地完成对发展中国家的一轮金融掠夺,然后又在被掠夺国家的社会动荡,资产大幅度贬值的乱局中,大肆收购这些国家的实体资产。
越南主动进行货币贬值的做法,已经显示出,一些国家已经在认真防范这种危机的出现。
评论员认为,如果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刚开始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是共同利益多于分歧的局面,而当前,则出现了分歧大于共同利益的局面,在许多方面,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走向了新兴经济体的对立面。
对此,中国将如何应对?下面再看两条消息……
【中国继续扎紧篱笆,严防金融掠夺】
●伯南克:中国加息抑通胀“令人惊讶”
新华社2月10日电: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月9日在出席众议院听证会时表示,中国让人民币升值会更好。伯南克在响应议员提问时称,中国的加息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令人惊讶”。
●我国出台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
新华社2月10日电:中国日前正式出台境外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安全审查制度,旨在维护国家安全。
评:回顾任何一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掠夺,都是以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大幅度升值,来完成关键一击的。因此,在中国力战通货膨胀的时候,美国早就为中国开好了药方,那就是人民币升值。他们的理论是,人民币升值可以让中国进口资源更便宜,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个理论似是而非,具有高度欺骗性。实际上,中国进口资源并非是以人民币去购买的,而是要以美元去购买的。所以,人民币升值与否,并不影响中国进口资源的价格。如果铜价是一万美元一吨,中国要买一吨铜就必须付出一万美元,而不是付出6.5万元人民币,在人民币不是国际储备货币或通用货币时,理论上来说,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是买不到那怕一两铜的。
但是,人民币升值之后,外国人手中所掌握的人民币却可以实实在在地从中国手里换走更多的美元,这才是西方金融资本完成对中国的掠夺所最需要的。因此伯南克对中国提升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很“惊讶”,这不是不理解,而是很沮丧,因为这从一个重要方面,打掉了美国金融资本攻击中国的一个渠道。
评论员认为,到目前为止,人民币汇率还没有达到美国等金融资本满意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在当前的汇率水平上,美国金融资本还不敢肆无忌惮地发起对中国的金融攻击,因为可能的受益太小,而可能的损失很大。
而这次我国出台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则从另外一个方面,打掉了西方金融资本将来以泡沫化的美元,通过并购的方式,来依附并最终完成抄底和控制中国实体产业的企图。
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未雨绸缪,迎接将来更大的金融攻击与挑战的一个重要举措。尤其是该制度中的对已经发生的并购案,如果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将可以采取补救措施的条款,可以看作是对那些已经埋伏在中国经济中的西方金融资本的一个威慑。
当然,这个制度的完善,也是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君不见,中国企业在美国要收购一个技术企业,或者资源企业是多么困难,评论员相信,只有我们建立起与他们对应的制度,才能达到一个你来我往的平衡,减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