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加息等紧缩政策将随物价走势陆续出台
CFP供图
尽管权重有所调低,食品类价格涨幅依然居首。 新华社发
数据显示,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低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昨日的这个数据激励了股债市延续涨势。但多数专家仍然预计未来的通胀形势仍很难乐观。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来自非食品层面的价格上涨将来会共同推高CPI,未来加息等紧缩政策依然将视物价走势陆续出台。
非食品价格涨幅过快
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月上涨0.9%,比去年同月上涨6.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月上涨1.2%,比去年同月上涨9.7%,涨幅均有所扩大。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吕爱文认为,这两个指数已持续数月高位运行,并有扩大趋势,显示出制造业企业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购进价格继续呈快速上涨态势,这将对下游最终消费品价格稳定及企业正常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现在需要关注的趋势是非食品价格的上涨在加快,可能对未来价格上涨形成压力。”交通银行唐建伟指出,去年11月、12月和今年1月非食品价格的同比涨幅分别出现1.9%、2.1%和2.6%的跳涨。
据透露,本次CPI权重调整中,关于房价相关内容计入CPI的重要变化是将真实房租和真实房价通过某种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计入CPI。
“在居住类的统计中,以房屋租金为主。目前的房地产调控,使得房租价格上涨明显,所以并不排除这种权重的调整,未来还有拉升CPI的可能。”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剑辉认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下一步需要关注的是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走势。
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1月份CPI达到4.9%,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春节因素。”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他解释说,由于2月初是春节,所以1月份是一个购买力旺盛的月份,春节这个因素也要拉高国内的消费价格。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认为,权重调整不会影响CPI整体的趋势,今年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大。由于食品和房价对CPI的影响较大,尽管目前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仍在进行,但房价能否调下来谁都没底,而粮食价格却在上涨,同时二、三季度可能面临更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因此1月CPI涨幅未过5%并不意味着中国通胀压力的减轻。
事实上,4.9%的数据表明,目前CPI涨幅仍处于一个较高水平。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指出,流动性过剩、输入型资本流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1月份的节日因素等共同推动了CPI上涨,但这并不表示通货膨胀情况出现恶化。
然而,对于一些人因CPI低于预期而出现的乐观情绪,左小蕾指出,数据可能缓解心理压力,但不可能改变实质性的东西,今年防通胀形势依然严峻“目前通胀还是在可承受的范围,我们要防止的就是进一步恶化。”
加息压力并未减轻
今年通胀走势将呈前高后低趋势,上半年形势尤其严峻,很可能单月CPI同比涨幅“破五”,通胀压力没有减轻,而1月份我国银行新增贷款达到1.04万亿元,再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在这样的情形下,未来货币政策如何把握则更是关键。
巴曙松认为,由于政府采取措施增加供给、加息抑制通胀预期、控制信贷收缩流动性,预计总需求呈现平稳回落态势,今年1月、2月份将是全年通胀的阶段性高点,同时也是全年政策密集度和叠加效应最为严厉的阶段。近期调控压力将阶段性明显减轻,市场对通胀失控的担忧明显降低。
兔年正月初六央行突然公布的加息也显示了政府通过加息治理通胀的决心。摩根大通2月15日发布研报称,1月份的CPI通胀率由于权重调整略有上升,但仍预计中国的综合通货膨胀率将在2011年上半年维持高位。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告诉记者,1月份CPI数据与市场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其所反映的通胀情况并没有实际的通胀情况严重。因此,从1月份的经济数据看,加息的压力并没有减少,全年应上调息率最少三至四次。不过市场认为,政府短期内不可能出台进一步收紧流动性的政策。
居住权重 4.22个百分点食品权重 2.21个百分点
■解疑释惑
国家统计局详解权重调整情况
国家统计局昨日在发布根据新的权重计算的1月份CPI数据时,主动公布了权重调整的详细情况以及权重调整对CPI数据的具体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次权重调整情况,居住权重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烟酒降低0.51个百分点,衣着降低0.4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降低0.3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降低0.3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降低0.05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降低0.25个百分点。按照此前的权重,食品占32.4%左右,居住占15%左右。
“从理论上讲,CPI权重构成的调整自然会影响到价格总指数的计算,但影响的方向和影响程度的大小,既取决于权重构成的调整力度,也受到分类价格指数高低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负责人说。
此外,国家统计局还用新权重测算了2010年月度CPI,测算结果与已发布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误差较小,衔接较好。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吕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