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人”的形象,是王朔1986年发表的小说《橡皮人》中塑造的。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和表扬都无所谓,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一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调查结果表明,公务员职业出现工作倦怠比例最高。工作倦怠,是机关干部“橡皮化”的最强例证。(2月15日《广州日报》)
毫无疑问,“橡皮人”在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只不过公务员群体的“橡皮化”现象体现得尤为明显,问题尤为严重而已。而公务员群体偏偏又是以“为人民服务”为职责的,其“橡皮化”问题,最后妨碍到的,必然是其服务对象,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对于公务员群体的“橡皮化”问题,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
是什么因素让很多公务员变成了“橡皮人”,让公务员群体出现了“橡皮化”?有人说阶层板结阻塞了公务员向上流通的通道,价值观的缺失导致公务员群体缺乏前进的动力,等等。但这些问题在其他行业同样存在,甚至可以说,在其他社会群体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社会保障都不如公务员的农民工群体,可为什么“橡皮化”问题偏偏在公务员群体中更为严重?
笔者以为,公务员群体的“橡皮化”现象,除了以上说到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更直接,也更重要的两个原因:一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很多人变得懒散、懈怠;二是公务员群体缺乏退出机制,没有危机意识,导致很多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很多机关科室,具体负责的就是那么点事,但工作人员却一年比一年多,单位的头头脑脑也争相介绍人进来,最后就是人满为患,有些人即使真想做事,也无事可做。久而久之,大家都养成了上班一杯茶、一份报的工作状态,更有甚者,还开始玩网络游戏,在电脑上炒股、聊天等。而等到真有工作要干了,因为懒散惯了,工作能力也退化了,反而没人愿意干,也没人干得好了。
人们都知道公务员工作稳定,其实,这个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退出机制的代名词。对很多公务员来说,只要不是犯了大错误,捅了大娄子,自己的饭碗就不会有问题,工资不会少,待遇不会降,至于工作做得多与少,好与坏,都没有什么妨碍。如此一来,何来工作积极性?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百姓的冷暖不管不问,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水平堪忧。
公务员群体出现“橡皮化”现象,这非社会和民众之福,需要赶紧挖出病根,施以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