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奢侈品下乡”背后的隐忧

  2010年,奢侈品界一个重要现象是高端品牌纷纷告别“北上广”,开始挺进内陆,疯狂“下乡”。1月,高盛咨询公司发给《中国经济周刊》的《奢侈品市场调查报告》认为,中国市场将在5~7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到2025年将达到328亿美元的消费能力。(2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

  这几年,有关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报道越来越多,具体到“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的消息,这也不是头一遭。显然,这样的消息让人揪心,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未富先奢不仅不利于和谐,还意味着传统人文精神的流失。

  奢侈消费看上去不是一个普通人能玩的游戏,可是,购买全球1/4还多奢侈品的中国富人有多少呢?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但想来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恐怕是“少数中的少数”。只是这“少数人”尽管对奢侈品情有独钟,但仅仅指望他们根本不可能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从这个角度看,现实中不仅有钱人喜欢奢侈,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们也对“奢侈品”乐此不疲。这是一个更令人揪心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奢侈品供应商这才告别“北上广”疯狂去“下乡”。

  有需求才有供给,这是基本的市场规律。既然奢侈消费品能够在中国大有市场,说明其有合理存在的空间。表面上看,作为普通消费者,无法理解这种消费需求的合理性,因为这距离生活和认知实在是太远,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没有奢侈消费的能力,并不代表没有奢侈消费的经历。在奢侈品消费纵横国内市场的道路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譬如这些年,无论我们再怎么谴责、声讨,天价礼品仍然大行其道——说到底,天价消费的受众并不是单一少数的“富人群体”,而是一种“多数人的消费”。

  很多时候,“买”的人不“消费”,“消费”的人不用“买”——在某种意义上说,奢侈消费的“特征”同时也反衬了奢侈品消费的另一重诡异:反对奢侈品消费的“我们”,既不“买”也不“消费”,所以我们才大张旗鼓地反对一切奢侈的事情。不过,这事儿也没准,倘若我们也有了“送礼”的欲望或者有了消费的能力,那么说不定我们也会步入其中。道理很简单,在“送礼好办事”的社会潜规则下,在过度消费渐成风气的社会语境中,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奢侈”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名酒名车名牌,而是世态人心。

  客观地说,在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奢侈品消费在中国的火爆并不奇怪,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奢侈消费品不仅征服了我们的市场,还征服了我们的世态人心。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