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梁信:和平年代的文艺作品更需写出理想光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0日14:01  金羊网-羊城晚报

  ○他曾经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历经八年战争洗礼○他创作的《红色娘子军》是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

  ○他是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虽年过80但依然有着军人的激情真挚

  □羊城晚报特约记者西 篱

  梁信

  原名郭梁信。著名军旅作家,生于吉林。1953年在中南军区任专业创作员,1962年调到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组任文学创作员,1980年离休。主要电影作品有《红色娘子军》、《风雨下钟山》、《从奴隶到将军》等。曾被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先后获解放军文艺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庚寅年岁末的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梁信是获此奖的作家中年龄最大的。年过80的梁信老人,一只耳朵失去听力,双腿难以行走,只有老妻和保姆相伴,早就无意于声名光荣,常视外界叨扰为累赘。一旦沟通,他却又热情又快乐,语声铿锵,依然是铁马金戈的军人气质,依然是激情真挚的文人情怀!

  写电影,娘子军,革命魂

  羊城晚报:您是个多面手,在小说、电影、电视、话剧等各个领域都颇有建树。您进入电影界,应该是哪一年?

  梁信:1956年,担任影片《西游记》的服装指导。1958年创作并发表电影文学剧本《红色娘子军》,1959年拍成电影。1960年我根据自己的长篇小说改编电影剧本《碧海丹心》,1962年又拍成电影。1975年又与人合作将《南海长城》改编为电影剧本,并创作了电影剧本《特殊任务》。

  羊城晚报:您调到中南军区不久,就创作了电影剧本《红色娘子军》,它誉满天下,当年8亿人民有6亿看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影响了几代人。“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嘹亮的军歌也成了经典。

  梁信:1958年,我赴海南体验生活,在翻阅军史书时,看到了娘子军的故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女子军队,是在中国最最黑暗的岁月里出现的,但无详细记载。当时,我艺术上的敏感和军人的热血立刻燃烧起来,仿佛回到了灾难深重的30年代。我原本是准备在海南稍逗留就到武汉高级步校学习军事指挥的,再也放不下,四处找资料,查档案,辗转找到了娘子军的连长冯增敏,以及十几个尚健在的娘子军战士,在她们战斗过的热带的山林和驻扎过的穷困黎村苗寨中流连……收集素材历时3个多月,而后熬了4天4夜,写完剧本初稿。

  回广州后,我把剧本拿给部队首长看,首长看后深沉地说了一句:“别去步校学习了,写下去吧!”

  逢“贵人”,当战士,成作家

  羊城晚报:梁老,之前媒体的报道中,有称您的首部作品发表于1953年,从艺57年;还有一说您19岁当兵,又一说您11岁当兵。今日幸得拜访,亲聆您的讲述,可以廓清不实之处,给大家留下一个确切的版本。

  梁信:我祖籍山东,1926年3月生于吉林扶余。1938年春天,12岁的我就背井离乡,投身茫茫人海,为自己“找饭吃”。当时,身上可怜的几文钱只够买几个大饼,世道艰难,虎狼横行,还有日本人的血腥肆虐……我咬紧牙,一路乞讨、打杂工、当小徒弟,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流浪了整整7年。隆冬时节露宿街头,第二天一早醒来,身边的乞儿伙伴身体已经冰冷僵硬……是求生的意志支撑着我顽强地活了下来。

  1945年,我19岁。日本鬼子投降前夕,一个偶然机会,我遇到抗日联军名将李兆麟,是他把我领进了人民的军队。我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年就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连级干部了!在部队,我任宣传员、宣传队长等,创作了八场广场话剧《创伤的海棠叶》并已公演,1950年又创作独幕话剧《勇敢与机智》、《颍河儿女》等,并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算起来,我从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时间,已经超过了60年。

  羊城晚报:据说,您真正从战士成为作家,和曾经担任我国文化部副部长的著名作家陈荒煤有关?

  梁信:我曾参加“三下江南战役”、“围攻长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重大战役,历经8年的战争洗礼。新中国成立后,我随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南方,在广西农村参加了历时3年的剿匪战争。那时,我兼任两个区委书记,领着一个武工队,近距离地和土匪周旋、打游击,常常一转身就和土匪面对面,差点死在广西的大山里。有一次,土匪扔过来的手榴弹就挂在我的腿上,真是老天眷顾,那颗手榴弹竟然没有爆炸!

  我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有闲暇就写剿匪故事、写话剧。因为常在中南军区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引起了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的“二陈”———陈荒煤和陈亚丁的注意。他们看到我写的那些剿匪故事,活生生地如在眼前,就说一定要把我找到。后来见了,意外发现我并非纯文人,而是一个策马挎枪的汉子。

  那时,找个战士、军官容易,找个作家却很难。本来,我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但我被调到军区学习创作,从此舞文弄墨。

  遇谢晋,写理想,拍经典

  羊城晚报:《红色娘子军》让您和著名导演谢晋结下一生情缘,电影界都说,这是大师和大师的相遇。

  梁信:剧本发表后,分别送了几家电影厂。在上影,谢晋看到剧本,激动得夜不成寐,并说服当时的厂长陈鲤庭,立刻拍电报和我联系。随后,为寻找吴琼花的扮演者,谢晋费了很多周折,终于偶然发现祝希娟,就是他和我想要的“火辣辣的大眼睛”。接着,又确定了著名演员王心刚演洪常青,由黄准做音乐。这是一个最佳组合,没有谢晋,没有黄准,没有祝希娟,都可能没有《红色娘子军》。片子在1959年就拍好了,但当时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说,这么好的片子,等到两年后党的生日时再隆重献映吧。所以,是1961年公映的。

  羊城晚报:我曾经细读中国电影史,1959年,是新中国电影生产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年,是新中国电影事业10年积累的一次突出展示。在50年代初,谢晋就开始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一系列代表作进行深入研究,《红色娘子军》是他导演风格的一次重大转折。

  梁信:我同意你的看法。《红色娘子军》是谢晋创作中的重大突破。这部电影展现了妇女解放和人民战争的画面,成功塑造了吴琼花的形象,荣获国内第一届百花奖的多个奖项以及建国后的首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1963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创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64年作为国庆15周年的献礼首演成功,不仅是中国芭蕾史上第一部成功的现代题材原创芭蕾舞剧,同时也成为中央芭蕾舞团经久不衰的保留剧目。

  羊城晚报:除了电影《红色娘子军》,您创作的《从奴隶到将军》、《风雨下钟山》等都非常善于发掘带有时代特征的革命历史题材。

  梁信:我非特殊人。我出身贫寒,是党的战士。因为我懂得人间疾苦,懂得战争,这就是我创作的优势,是那些温室里的作家所没有的优势。我总是通过对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对受压迫最深的奴隶的命运和遭遇的描写,展现风云变幻的时代风貌,本着“借熟悉之人,演悲欢之事,抒一己之情,辨兴亡之理”的创作信念,寓史于人,塑造出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艺术典型,从而概括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文学艺术,要追求精神价值,要有使命担当,不能都写个体的恋爱史。恋爱可以写,但不能每篇都是。别的东西写得很无力很苍白,这个却写得很详细,再三玩味,不好。

  文学要表现有力量的东西,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当今的和平年代,文学都要写理想,要有理想的光辉。

  守爱情,无旁骛,偕白头

  羊城晚报:您和殷阿姨(梁信妻子殷淑敏)是在中南军区一见钟情的吧?

  梁信(笑):呵呵!当时,我被安排进一个短期文学创作研究班学习。第一期创作研究班结束后,学员回到各自的部队,我留下来,继续学习。第二期创作研究班上,来了一个大美女,叫殷淑敏,让大家眼睛发亮。当然,谁也没想到,她和我一见钟情了。

  羊城晚报:谈恋爱的时候,你们俩谁主动呀?

  梁信(幽默地抢答):互相主动。嘿嘿。当然还是我主动,叫女的主动,不大容易。1954年,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没有婚纱,没有红地毯,也没有盛宴。但是,爱得浓烈和真诚胜过一切!看这张照片———(记者看到当年的结婚照,年轻的梁信和殷淑敏身着军装,新郎笑得一脸灿烂、幸福洋溢,新娘的笑于兴奋中夹杂着一丝羞涩、几分腼腆。)2007年,我为这张照片题了一首打油诗:正堂堂军装权当婚纱,笑嘻嘻平牙拍成爆牙。眨眨眼五十三年过去,革革命屡封俺“布尔乔亚”!后面还有一句注释:28岁“大婚”可喜可贺,80岁回首可口可乐。

  羊城晚报:一场挚爱历经半个多世纪,令人敬佩、羡慕!幸福的时光过得很快,你们也共同经历了不少坎坷吧?

  梁信:最大的坎坷,是“文革”中,我早早地被揪出来送去劳改,殷淑敏被开除党籍,下放到地方基层。她外柔内刚,单薄的肩膀承担起全部家庭的重任。不管别人怎么批斗我,她始终坚信自己的丈夫是个好人。那时候,我无论走到何处,都有人拿着棍子跟在后面,一旦我有逃跑的迹象,无情的棍子就会……我们的女儿丹妮,那时才8岁,看见此情景,愤怒地大喊:我爸爸是好人!是啊,从小,她每天清晨一睁眼,都是看见我在伏案写作,她妈妈告诉她,爸爸在写好人,写英雄。这样的爸爸怎么会是坏人?

  一晃几十年过去,1980年,殷淑敏才恢复党籍。当时我们收到一张纸条,上面注明:“党费交至一九八O年十二月”。是谁帮着交的?至今不得而知,好人啊!

  要说我俩,就是“心无旁骛,白头偕老”。

  羊城晚报:我知道,您刚出版的确《梁信文选》,长达200多万字,这么大的工程,一定少不了殷阿姨的帮助。

  梁信:对。我70岁时,老伴劝我:你年纪大了,又时常生病。把你一生的作品辑一辑,编个文集或文选,趁我还能帮忙……我固执不肯,总觉得还不到时候。但此后每到我生日,老伴都会耐心相劝。直到金婚时,老伴的一番话终于打动了我。老伴说:我们夫妻相守半个世纪了,50年里,你在政治运动中被打,在和平年代也是到处奔波,以海边防、制片厂为家。如今人到晚年,不为名利,就为留给后人,为自己留个足迹,为后人垫路,也让后人看看半个世纪前的革命文学所歌颂和描写的一代民族英雄,好不好?我当时立刻站起来,说:从今天起,翻箱倒柜、整理旧作,编文选!但是,上千万字的书稿,要精选出200多万字,其中不少篇章还要做删改。工程之浩大和繁重,对我们两个老家伙是巨大的考验。我们一块儿钻图书馆查资料,审稿改稿,校对誊抄……期间我三次大病住院,其中一次医院向干休所报了病危,要求亲人马上去签字。偏偏当其时,老妻也躺在另一家医院的病床上……在老伴的协助下,历时18个月,文稿终于付梓,才有了大家今天看到的7卷本《梁信文选》。

  评女儿,夸女婿,觉欣慰

  羊城晚报:您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远在澳洲,女儿丹妮也远在北京,生活会不方便吗?

  梁信:我现在住的是新房,宽敞明亮。但我一直很怀念白云山下的“一步庐”,怀念爬满围墙和铁门的蓝色牵牛花,院子里的玉堂春、白玉兰和金桂。孩子们长大后,一个个振翅高飞,两个儿子出国了,大女儿丹妮离得最近,也是远在北京。我和老伴在“一步庐”住了20年,只有丹妮常常回来陪伴我们。她没空回来的时候,我们就看她的照片,心里也很欣慰。

  羊城晚报:我看过梁丹妮的许多剧,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诸多影视剧中,她是漂亮的女主角,《漓江春》、《第三个被谋杀者》、《编辑部的故事》里都有她的身影。

  梁信:她曾是铁路文工团的台柱子,经常扮演《奥赛罗》里苔丝德蒙娜之类的角色。她沉寂了整整10年!10年后重新出发,她在《常回家看看》、《男人底线》等剧中的精湛演出,我是很认可的。

  羊城晚报:您的女婿,名气很大,是实力派演员啊!

  梁信:冯远征啊,当然!他在影视作品中诸多角色的塑造的确深入人心。

  羊城晚报:他俩合著的《如果爱》一书,写亲情、友情、爱情,写和事业有关的经历和感悟。

  梁信:他俩的感情也是圈里公认的模范。当初他们也是白手起家,结婚时两人怀里揣着39元钱,坐公交车去登记,就这样也不肯向父母要一分钱。

  羊城晚报:最近,他们夫妻共同出演的悬疑新作《侦探小说》在北京影视频道播出。冯远征高难度的表演征服了观众,而丹妮更是“首变男人”,造型英姿飒爽、帅气冷酷。

  梁信:是啊,远征赞美丹妮说:“生活中她还挺小女人的,对我挺依赖,但在剧中她很酷,风衣墨镜的,比我帅!”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