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杨箕村
这间祠堂经历了“文革”都能保留下来,难道现在反而保留不下来?
——— 王则楚
南都讯 记者李健 黄雅熙 杨箕村拆迁改造方案自去年4月正式公布至今,为保留有近300年历史的姚氏大宗祠,村中姚姓族人已四处奔走近一年。而今拆迁迫在眉睫,大宗祠的规划方案仍未有最后定论。昨日上午,村民请来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王则楚和省文史委等有关工作人员,希望能替保留祠堂再作呼吁。
昨日记者来到现场看到,姚氏大宗祠所在的杨箕小学自搬离后,校舍已成为拆迁工人宿舍。操场两边区域也沦为了废品收购站用地,成堆的废弃铁枝、油罐堆积成山。十多名姚氏族人手持着规划和史料,早早来到了现场。
昨天上午11时30分许,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王则楚和省文史委等有关工作人员在村中长老的陪同介绍下,来到姚氏大宗祠,一一看了大宗祠里原汁原味的砖雕、悬梁等文物构件。村民姚叔介绍,大家之所以非常希望保留下这条根,皆因大宗祠不仅见证了姚氏族群的历史,而且从古文物的角度来说,“一来它建于雍正时期,年代久远;二来,姚氏大宗祠是广州市中心唯一一间前庙后祠格局的建筑,代表了最典型的广府文化。”
在详细地了解了杨箕村的祠堂历史和大宗祠的保留价值后,王则楚给出了相关意见:姚氏大宗祠作为历史文物,应当尽量原地保留。“文物就是历史,历史就是要原样,‘史料即史学’,放在那里就是学问。拆了再移,又重建,即使构件是原来的,都已经不是原来的意义了。”
王则楚认为,异地重建是迫不得已的行为。他以锦纶会馆为例,“锦纶会馆平移,它是以体现中国广州第一个资本主义萌芽初期的工厂而留下的,但并不等同民风民俗。但大宗祠庙后祠堂这种格局,和我们民风民俗是有关系的,假如移动了,就体现不了这些。这间祠堂经历了‘文革’都能保留下来,难道现在反而保留不下来?”
他表示,文物保护的最后责任还是政府,“区文化局作为文物政府管理部门,只有文物保护的权力,而无破坏文物的权力”。王则楚建议村民以及村委会应再向文物保护单位呼吁,多方面出力。
(线索提供:姚先生 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