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伍拾贰期
抚宗族之今昔 展东莞之史貌
源志
寮步韩氏源于曲沃桓叔之后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韩姓来源,有多种说法。最古老的是源自黄帝之孙韩流后裔,还有源于曲沃(晋国首都,今属山西省临汾市辖)桓叔之后和姬姓武王之子封于韩国人以韩为姓、他氏改姓、少数民族复姓改韩姓等。在《韩氏三千年》(寒山碧编著)记载中,寮步韩氏为曲沃桓叔之子韩武子后裔。宋代,韩武子后人韩琦原为河南人,他第六世孙韩世卿入粤定居南雄珠玑巷;韩世卿的孙子韩洪泽于元明时期由惠州府博罗县南迁番禺古壩,其后人韩石屏(一说为韩石屏之子韩衷復)入莞,在大塘村(今属大岭山镇辖)定居,后其子韩衷復再迁寮步石龙坑。
今志
石龙坑韩姓人口有3000多
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后经过韩国几次迁都,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现在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东莞自韩石屏迁居大塘村以来,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目前韩氏主要分布在寮步、大朗、石排等镇区。其中,寮步石龙坑村有3000多人姓韩,大朗屏山村和水平村有近700人姓韩。
姓氏之旅
石龙坑韩氏乃韩武子后裔
早年在潮州生活,去过的韩文公祠,是当年潮州的百姓为纪念被贬潮州做刺史的韩愈所建,所以我对这位有着“文起八代之衰”美誉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印象相当深刻。当日前来到寮步石龙坑,在韩氏宗祠看到大门对联“道学昌黎伯,勋猷魏国公”时,我即刻又想起了他。因为联中所说的“昌黎”即是韩愈,他当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并出有《韩昌黎集》四十卷。虽然有资料显示,韩愈当时被贬到潮州任刺史,是韩姓最早入广东者,但随着深入了解,发现石龙坑韩氏并非韩愈之后。
假如把时间再往前推移,便可以知道,韩的姓氏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古老的无非是源自黄帝之孙韩流。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由此产生了第一批韩姓人。据说考古学者在河南等地遗址发现的水井极可能是韩流族所发明,这也许就是韩字古义的证明。“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不过查阅来自香港的《韩氏三千年》,一条线索上去,发现石龙坑的韩氏源自曲沃桓叔之后,为曲沃桓叔之子韩武子后裔。
从韩武子到韩琦,一千多年的历史,在笔尖一晃而过。在《韩氏三千年》的记载中,韩琦是南粤多支韩氏的一世祖,但对该人却没有过多的介绍。几经周折,我才在《泉州府志》里找到他的足迹:“韩琦出生于泉州北楼生韩处,后随父韩国华迁相州,遂为安阳(今属河南)人。”在石龙坑韩氏宗祠大门的对联中所说的“魏国公”即是指韩琦。北宋时,他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有歌赞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后被封为“魏国公”。
从珠玑巷经博罗番禺徙大塘村
石龙坑村现在存有一部老谱———《韩氏宗谱·景尚家谱》,很厚很沧桑,不过对于入莞以上的先祖均不涉及。那么从入粤到入莞这段历史,还是要在《韩氏三千年》中寻找。假如以韩琦为一世祖的话,传到第六世韩世卿时,因为他当了韶州幕,所以就来到了南雄珠玑巷。据该书编著者寒山碧推断,石龙坑韩氏上接应该是韩世卿之孙韩洪泽一支,但没有让人信服的理由。
在《韩氏宗谱》中虽然没有涉及具体的人名,但提及“自惠州府博罗县迁广州府番禺县,由番禺来东莞”。估计因为韩洪泽是番禺古壩南房始祖,所以寒山碧做出如此推断,但问题是,韩世卿的另外一个孙子韩振宗也是番禺古壩的始祖,只不过他是西房的,那为什么石龙坑韩氏不是韩振宗这支的后人呢?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些疑问更加难说清楚了。
从南雄珠玑巷到惠州府博罗县,又从惠州府博罗县到广州府番禺古壩,再从番禺古壩到东莞大塘村。这应该就是石龙坑韩氏先祖入粤到入莞的历程,不过具体的名字和时间已经无从查询了。在《韩氏三千年》中提及东莞一世祖是韩衷復,但我更愿意相信石龙坑村保存的《韩氏宗谱》中记载:“韩石屏(韩衷復之父)于明代时期率家人始迁东莞,住居在莲花山下大塘村(今属大岭山辖),后韩衷復携第六子成菴举家迁到寮步石龙坑建居。”
石龙坑韩氏后人迁居各地
韩衷復来到石龙坑时,这里已经有吴、黄、骆三个姓的族人在这里居住了,他是第四个姓。据石龙坑村中老人说,当年韩衷復跟他父亲韩石屏都是住在莲花山下的大塘村,后来因为一个风水先生的指点,韩衷復便携带他的第六子韩成菴举家迁到寮步石龙坑建居,至今有600多年历史。本来作为后来者的韩衷復,子孙经过几百年的繁衍为什么流传到如今反而以韩姓为主,以后来的何姓为辅,这其中的缘故那本沧桑的族谱中并没有记载。
“阿信公在石龙坑定居,生了五个儿子:文远、文涛、文季、文忠和文安,我们主要是文忠公后人。”村中老人所言可以在《韩氏宗谱》找到根据。“阿信公”即韩成菴,他第三个儿子韩文忠又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韩恭礼、韩康礼和韩直礼,其中韩康礼和韩直礼形成了石龙坑两大嫡系支派。不过这个记载跟《韩氏三千年》中说法又有了分歧:该书只列举了韩恭礼的世系。这意味着石龙坑韩氏是韩恭礼的后人?
逝去的历史已经无法还原,石龙坑韩氏眼光就只能回到现代各地的宗亲寻访上。据村中老人所言,因为每逢清明都有来自各地的韩氏宗亲到大塘村祭祖,所以他们也就知道了韩石屏子孙众盛,除分支寮步镇杨梅树外,还有后人在大朗屏山、吴川县深水村等地,甚至也有后人到了香港及世界各地谋生。
后世忆访
总族谱在1959年被大水浸坏了
●受访者
韩盛周:石龙坑人,82岁
韩炳南:石龙坑人,80岁
记者:你们石龙坑韩氏源自哪支?
韩盛周:在我们现在存有的老族谱中,广东上头的记载已经没有涉及,我们石龙坑村溯源于南雄珠玑巷南迁韩氏中的一个支派,元明年代间分支到广东番禺古壩。太始祖石屏公于明代年间(1341-1368年)率家人始迁东莞大岭山大塘村,由于多种原因,无生机起色,到始祖公衷復,携带他的第六子韩成菴举家迁到寮步石龙坑建居,繁衍子孙众盛,除分支本镇杨梅树、大朗屏山、吴川县深水村等地外,到香港及世界各地谋生繁衍也有二千多人。
记者:当时是韩氏最早过来石龙坑村吗?目前还有哪些姓氏?
韩盛周:不是,我们衷復公过来时,石龙坑村已经有吴、黄、骆三个姓的族人在这里居住了,我们韩姓是第四个姓。不过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目前姓氏以韩为主,何氏为次,具体原因不是很清楚。现在全村有3760多人,韩何兄弟姓氏占99 .6%,这其中韩姓占86%。
记者:你提到韩衷復迁来石龙坑有多种原因,主要有哪些原因?
韩盛周:据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因为风水问题。当时大塘村有一户有钱人家,请了一个风水先生来看地,但对这个风水先生很刻薄,刚好衷復公对他很好。后来这个风水先生看到了离莲花山比较远的这个地方,风水不错,就叫衷復公跟他家人迁过去,也就是石龙坑。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就难说了。
记者:能介绍下《韩氏宗谱·景尚家谱》和《韩氏三千年》吗?以前是否有宗谱?
韩炳南:《韩氏三千年》是香港韩氏宗亲会编写的,送了一本给我们村。至于《景尚家谱》是私人保存下来的。以前我们有总族谱,不过在1959年发大水时,被水浸了,就无法保存下来。
记者:两本族谱个别地方有出入,比如说是谁最早来石龙坑的,如何解释?
韩炳南:这个说不清楚。不过我们肯定以老谱为准。石龙坑韩氏尊石屏公为太始祖,居于莲花山下的大塘村,他儿子衷復公就过来石龙坑开基,我们称为始祖。
记者:历史上,村里出过什么名人吗?
韩炳南:现在有记载的,好像没有什么名人,但以前宗祠前面有碑记,好像出过两个进士,但因为没有记载,具体也不清楚了。
记者:那石龙坑韩氏后人分布是怎么知道的?
韩炳南:因为每年的清明节,吴川、龙头、三水清等地的韩氏宗亲都会派人过来东莞拜山,也就是拜祭祖先,所以我们就知道了是我们这一支韩氏的分支,其余没有来的我们就不知道是不是跟石龙坑韩氏同一支了。
钩沉
韩武子 韩氏得姓始祖
韩万,姬姓,韩氏,名万,谥武。故称韩武子。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庄伯的异母弟。春秋初期晋国的著名政治家。韩万因封于韩原而立韩氏。战国七雄韩国的先祖。据载,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太子仇继位为晋文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境内),号为桓叔。曲沃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为曲沃伯;曲沃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韩万为武公驾御战车,并协助武公杀死了晋哀侯,夺取了晋国政权。武公即位为晋侯后,将韩原封给了韩万。
地理志
石龙坑有韩姓人口3000多
石龙坑村地处寮步中心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八个村民小组:新围、桥头、东门、围中心、南门、西门、松元仔、岗头。自韩衷復于明初携第六子成菴举家迁到石龙坑建居,至今约有600年历史,繁衍子孙众盛。目前,全村有户籍人口3760多。姓氏以韩为主,何氏为次,韩何两姓氏占99.6%,这其中韩姓占86%,有3000多人,何姓有500多人。后裔迁居寮步杨梅树、大朗平山、吴川县深水村,以及香港及世界各地等。
大朗屏山、水平等村均有韩氏
屏山社区位于大朗镇南部,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因三面环山,山形似扇相拱,又似镜屏,因而得名。户籍人口489,以韩、梁、周三姓为主,其中明嘉靖年间韩氏自寮步石龙坑迁居于此。水平村是革命游击老区,地处大朗镇南部,东靠屏山村,面积7平方公里,全村常住人口1859,下设两个村民小组。大朗两村姓韩人口大约有700。另外,石排等镇区也有几百人姓韩。
轶闻志
“黑脚”将军韩文献
古时建祠堂一般为二进或三进,四进是非常罕见的,但寮步石龙坑的韩氏大宗祠就是四进的。传说石龙坑出了一个“黑脚”将军韩文献。因为他屡建战功,建祠堂时,皇帝特意恩赐韩氏大宗祠可以建四进。据村中老人回忆,他们还看过一块将军墓碑,“黑脚”将军用过的武器是一个叉子,现在还竖立在韩氏大宗祠顶端的高处。
读者反馈
虎门“验岗村”应为“宴岗村”
上周二推出《东莞梁氏》受到了众多梁氏后人的关注,现在特将几位来信列举如下:
常平板石梁先生来信:家藏有梁氏族谱,与报道有多处出入。《民国时期梁氏志·梁氏追远录》中记载:“宋哲宗时有梁焘,亦为翰林学士。其侄绍,字继美,举进士,为广东提干……南雄之有梁氏,自焘公始也……惟永保公者,绍公之孙也。宋进士,仕至通政史。后与六弟自南雄迁至广州。继以兄弟分居……四弟永定,迁东莞,增城……”(记者注:据《广东梁氏源流考人物录》所载,目前广东播迁分布人口、地点最多的是四大支系:一是安定南迁始祖梁芳的后裔梁熙碬之家族;二是梁熙碬之弟梁熙学家族;三是被宋太宗赐为甲科状元梁颢之曾孙梁焘之家族;四是梁颢第三子梁适之曾孙梁绍之家族。来信提到常平板石为梁焘之后,但在该书中却认为是梁熙学之后,参照该书45、53、94、95页等,为梁励书撰写,所以哪一个为准,欢迎进一步探讨。)
虎门宴岗村梁女士来信:《东莞梁氏》报道中提到的虎门验岗村应该为“宴岗村”。(记者注:据复查,确为笔误,当时曾经东风村老人确认,没有想到还是出错,致歉。)
茂名化州梁先生来信:我是在东莞做生意的化州人,我们化州有很多姓梁的人,希望能帮忙查下我们是哪一支?(记者注:根据《广东梁氏源流考人物录》所载,迁居茂名化州、信宜、高州等地的,东莞四大支系中的梁熙碬、梁熙学、梁焘等均有后人分居上述地方。具体要看你们祖先名字,才可找出属哪一支后人。)
名人志
韩琦 东莞韩氏一世祖
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年),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韩嘉彦 宋代驸马都尉
韩嘉彦(1067-1129年),字师茂,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贤相韩琦六子,宋代词人。生于治平四年(1067年),娶齐国公主(神宗第三女)为妻,拜驸马都尉,终赢海军承宣使。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卒,谥端节。有子六子:韩恕、韩诏、韩诫、韩谘、韩瑛、韩燮。
韩世卿 古壩与石龙坑共同祖先
韩世卿,韶州幕,妣史氏,系韩嘉彦孙子韩仿胄孙子。宋代,韩世卿入粤定居南雄珠玑巷。元明时期,韩世卿的孙子韩洪泽南迁番禺古壩,成为古壩南房始祖;另一个孙子韩振宗也迁居番禺古壩,成为古壩西房始祖。其后人韩石屏入莞,成为东莞韩氏始祖。
韩衷復 寮步石龙坑韩氏开基始祖
韩衷復,讳阿惟,字允一,号衷復。配吴氏,生有六子:仁、仲、伦、佩、佐、信。据《韩氏宗谱·景尚家谱》记载,他是东莞韩氏入莞始祖韩石屏之子。韩琦后人韩石屏入莞定居在大塘村(今属大岭山镇辖),其子韩衷復于明初携自己的第六子成菴(阿信)举家迁到寮步石龙坑建居。
预告
亲爱的读者朋友,“东莞氏志”系列接近尾声,我们正酝酿操作另一大型人文系列———“东莞经典”,该系列以东莞历代以来的经典文艺作品为线索,勾勒出相关历史背景、人物及逸闻,主要目标仍在于“发掘东莞文艺钻石”,为东莞树立起一道道经典丰碑。敬请关注,并恳请收藏有东莞历代文艺作品及作者资料者,随时与南都记者联系,不胜感激。
下期备选
虎门万氏
联系电话:18602038620
E-mail:nfdsbdgzz@ 126.com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郑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