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首家免费凉茶文化馆开幕。主办方说:我们怕越来越多的后生仔,不知道喝凉茶的好处。如果你问现在的年轻人,你知道火麻仁是由炒熟的大麻种子做成的么?你知道龟苓膏中是否真的有“龟”的成分,用的又是龟的哪个部位?
你知道以前的凉茶铺长什么样子么?估计很多人答不出来。虽然“凉茶”这种饮品在广东及港澳地区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但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凉茶的具体材料、工艺以及更深一层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
自从2006年凉茶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始,凉茶销量节节上升。然而,当年红极一时的深圳本土品牌“深晖”、“深宝”却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取代它们市场份额的,是广州的王老吉、黄振龙,香港的鸿福堂、海天堂等。
为什么深圳的凉茶品牌,没能延续20世纪初的辉煌?深圳的凉茶文化,包括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还有哪些路要走?而香港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对于深圳又有什么借鉴意义?
香港旧凉茶铺衰落,摩登凉茶兴起
在香港的街头巷尾,可能不经意间抬眼望去,一间小小凉茶铺就会出现在眼前。“饮凉茶?生病才会去凉茶铺。”香港浸会大学学生O livia如是说。确实,如今香港人已经少有走进凉茶铺,喝一碗凉茶解暑的习惯。
摆在柜台上的碗,大桶大桶的凉茶。“老板,来碗廿四味!”顾客一声吆喝,老板便从桶里盛出一碗棕黑色凉茶递到眼前。这样的凉茶料足有效,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这些传统凉茶铺也逐渐衰落。
除了凉茶铺,以前在香港人的家里,阿妈也会时常煲煮凉茶,“小时候落街玩(出去玩),回家就喝阿妈煲好的凉茶。”
这些传统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大超市里,以及凉茶专门店里售卖的罐装及支装的凉茶。在各个地铁站,或者街边店铺,装修一新的新式凉茶铺总能吸引来年轻人光顾。“路过就买一支解渴,顺便解下暑咯。“O livia说。”
旧式凉茶铺越来越难吸引到顾客,尤其是年轻一代,新式的凉茶专卖店兴起,装修风格已经完全现代化,很难觅到传统凉茶铺的踪迹。鸿福堂首席高级经理杜淑贞回忆,就在十几年前,旧式的凉茶铺还很常见,但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尤其是SA R S之后,很多人觉得用这样的碗喝凉茶不卫生,于是罐装和樽装的凉茶面市,旧式凉茶铺也就渐渐衰落。
南都记者问O livia,廿四味到底是哪些药?春天和秋天分别应该喝些什么凉茶?凉茶是从什么时候起源,又是什么时候传入香港?她显出一脸茫然。虽然阿妈一辈的人还会懂得怎样煲一碗合适的凉茶,但年轻一辈却已经显出与凉茶的陌生,“就是解渴咯,阿妈话对身体有好处,就饮咯。”
凉茶对于年轻人的意义,也就是一种平常的饮料而已,与舶来的汽水咖啡并无分别。
“我们就是怕越来越多的后生仔,不知道喝凉茶的好处。”杜淑贞说。因此7月18日,由鸿福堂主办的香港首间凉茶文化馆开幕,吸引了全香港传媒的目光。由于文化馆前半年只接待学校和团体,其后会向公众开放参观,而开放至今,平均每周要接待3个团体参观,“主要是学校、宗教团体、N G O、还有一些本地一日游的团队。”负责人介绍,可见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心。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办这样一个免费开放的文化馆,实属不易,文化馆构思了一年的时间,前后准备花了半年。司徒永富坦言,早已预算该馆会亏蚀经营,但仍值得向旅客及市民推广凉茶文化。
走进这间逾3000尺的凉茶文化馆,装修成绿色的格调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草本气氛。文化馆内分为“草本大街”、“探知径”、“经典围”、“文化广场”、“藏经阁”“四季里”等等区域。
负责设计的吴秋全介绍,凉茶文化馆运用香港独有的空间规划概念如街、道、里、巷、径、阁、楼、廊等等,将凉茶的文化历史和草本知识融汇其中,让访客透过草本实物及趣味咨询,了解及感受这些源远流长的中华保健品。
新式凉茶的兴起,以及凉茶文化馆的建立,足以说明在香港,虽然旧式凉茶铺逐渐衰落,但凉茶文化却是在不断传承。不单只是凉茶文化,在整个香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声都很高。在凉茶文化馆开幕之日,吴秋全就说,希望文化馆的建立能够启发更多扎根于香港的品牌,去建立自己的企业博物馆或者文化馆,让香港企业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
在香港,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政府、商业机构以及N G O都落力保护,发展局有专门的“文物保护专员”,而每次有新的文物保育成功,市民总是蜂拥而至参观。
有传媒评论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别于建筑、自然景物,可以让大家眼观手触,非遗的特点是一种港式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单单把实体保留,就可以传承文化。
在香港的凉茶文化馆,南都记者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凉茶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比如说,什么叫龟板,什么叫土茯苓,它们加起来就是龟苓膏。”杜淑贞介绍,龟板,其实就是龟的腹部那个部位,而火麻仁,它的原料原来是大麻种子,“有人会惊,说大麻哦,那不是吸毒吗?其实炒过的大麻种子,就是一种药,可以帮助通便。”
深圳凉茶的缺失在于没有品牌意识,以及缺少保障制度
入夏之后,深圳大街小巷的凉茶铺,生意渐渐兴旺起来。仔细一看,黄振龙、邓老……不说个人开的小铺,这些连锁的凉茶店,基本都是源于广州。
其实很多深圳人,在十多年前,还记得在超市里能够买到的深晖、深宝牌凉茶。“这两个牌子喝过啊,包装花花绿绿,挺土的,但是味道还好,而且很便宜。”老深圳人何小姐很怀念,她说以前家里经常会买一箱回来喝,有菊花茶、冬瓜茶等等,但是现在超市已经很难见到。
这两个深圳本土牌子当年红极一时,但在这10年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几年前,关于为何深圳本土凉茶会败给广州牌子,引起了一场讨论。深晖是较早引进瑞士利乐包装生产线的广东企业。由于价格低廉,一盒零售一块钱,深晖饮料不但占据深圳市场,而且覆盖广东,年销售额很快过亿。
但是1996年之前,王老吉局限在广州,远不如深晖饮料在市场受欢迎。但在2003年下半年,一则“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高密度地出现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让王老吉一跃成为业界的龙头,这个机会,让居于广东一隅的民间凉茶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王老吉则成了广东凉茶的代名词。
业内顾问机构分析,其实深圳凉茶企业的得失,并不在于一则广告,而是失在品牌意识。深圳企业似乎根本就没有想到广东凉茶会成为全国性的市场品牌。广东凉茶是一种区域性消费品,能不能获得全国市场的认同,是一种对产品和市场判断。深圳企业似乎没有做全国品牌的这种意识。
除了品牌方面,深圳在保护例如凉茶这种传统文化,并没有像香港那样的花力气,可能还有所缺失。“香港的凉茶铺,一般都是南海、番禺、顺德、江门那边的人带过来的。”香港饮食协会会长胡珠认为,香港的凉茶文化,起源于广州,但在香港得以更好地保存、发展。
杜淑贞也认为,凉茶文化在香港,保护和发展比内地还要好,“单说深圳地方,外来人口比较多,凉茶文化也比较淡。”她说,一般不懂得凉茶的人,认为饮料就只要解渴就好,因此饮料的市场,大部分是以价格取胜。
做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处于商业急速发展阶段的深圳,也似乎没有这个意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就提出,深圳有许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的状态,“比如上梅林村的凉帽带及围裙带,以及客家凉帽的编织技术,现在都面临着失传。”
今年文博会上,非遗馆热热闹闹开馆,展出的几乎是其他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本土的鲜有看见。提及深圳的文化遗产,市民刘小姐犹豫了一下:“深圳还是有一些的吧,不是据说有1000多处客家民居吗?”
深圳非遗项目“香云纱”的传人欧阳小战介绍,与时尚、创意相结合是香云纱等非遗产品开发的重要因素。
“有条件产业化的非遗项目,还是要想办法尽量产业化,进行保护性生产。”王程太同时也表示,“但一些不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项目,则需要一个保障制度的保护。”然而这个制度的保护,至今在深圳却似乎仍是缺失。
上世纪50年代的凉茶铺,卖凉茶还用大喇叭放粤剧、讲古
装扮得古色古香的柜台,桌面上摆着几个碗,店铺内摆着大葫芦状的“金铜鼎”,以及一个个大凉茶桶,这就是旧时凉茶铺的标准装备。
香港饮食协会会长胡珠告诉南都记者,其实凉茶是由广东带来的,但在香港也存在了很长一段历史,港英政府还没来就有了,“当时的凉茶铺,挑块布写个茶字,卖些感冒茶、龟苓膏什么的,帮衬的都是劳苦大众”。
当凉茶铺渐渐兴旺起来,各家就要各出奇谋,吸引顾客。“在荷里活道,有一间装了两个大喇叭,专门放讲古、粤剧,几条街都能听到!”胡珠回忆说,有一间王老吉凉茶铺,租个黑白电视机,卖一毫一杯的凉茶,就能吸引到很多客,“那都是50年代的事情。”
■ 专家解读
除了产业化,政府应发挥关键作用让民众自觉地参与到保护中来
在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看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广州还是香港,凉茶文化的保护是非遗中最成功的案例,原因就在于,它的产品有市场,并且产业化非常成功。但除了产业化了的凉茶之外,深圳许多其他传统文化,却面临着失传,甚至是濒危。
“传统技艺类文化项目,比如说用的、看的、吃的、喝的这些,一旦获得市场的认可,广大民众自然都自觉地参与到保护中来,比如说,你喝了一支凉茶,就是为凉茶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做了贡献。”
王程太认为,虽然传统文化得以依靠成功的产业化而传承发展,但是在这种商业行为之外,政府和其他团体作为文化的主体,也应该用一些文化形式,比如视觉、听觉,或者记录等等,来记录、保存和宣传传统文化。此外,王程太还认为,凉茶文化成功传承发展的经验,也对别的濒危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事实上,只要时机成熟,这些工艺还是能进入动态的市场运作,政府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他看来,依靠政府政策及资助,通过市场化运作,变相保护、传承传统民间技艺,就是当前最有力的非遗保护方式。
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阐释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变化,以及对待普通市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有的认识和态度。对于民俗和文化遗产,田青的观点是“统统保护起来”,但是保护里面要分层次,有保存、有传承,还有弘扬。
他举例说,有些非遗只能保存,无法传承,例如渔歌,以前用渔船撒网,唱渔歌很有诗情画意。但现在用机械捕鱼,噪音很大,这种艺术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
田青认为,目前对文化的多元性的认识和保护,要有包容的态度,”我们不能够一心一意奔现代化,以人类从未有过的速度奔跑,在这个奔跑中,把爷爷奶奶塞在贴身口袋里的宝贝弄掉了,我们更不能跑到现代化的终点之后,看到自己,赤身裸体,什么都没有了“他犀利地说。
“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是我们的大事,也确实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田青表示,对于传统的文化遗产,我们是二传手,不能在这一环就卡住了。这是祖先留给子孙的东西,应该要传承下去。
■ 广东凉茶发展
经历过浩劫,申遗成功获得新生命
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凉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凉茶在广东和港澳地区,有过一段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06年“申遗”成功,使凉茶文化的传承获得了新生命。2005年5月广东省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凉茶”为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2006年2月,粤、港、澳联合认定凉茶为粤港澳食品文化遗产,并共同向国务院申报凉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凉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期预告:深港两地车牌生态
活跃在深港两地的跨境车牌车辆一直不为普通人所了解,因为按照规定,粤港车牌需要公司营业额达900万-1000万港元,还要等候排期,一般企业申请不到,更遑论普通的私家车了,而私下购买一个两地车牌,价格也一路在上涨,从30万到80万元不等,于是,深港两地牌的车辆变成了“香饽饽”,租价也水涨船高……目前活跃的两地牌车都是谁在开?他们穿梭在两种交通规则的两地有没有穿越感?普通百姓可不可以申请短期两地车牌更方便香港购物?
采写:南都记者 吴怿 摄影:南都记者 赵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