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于1938年1月31日到达西安,第三排中头缠绷带者为熊向晖。
熊向晖1938年在中央陆军学校七分校
熊向晖与谌筱华新婚照(1947年1月)
1937年1月于清华园
本报记者李嘉根据当年熊向晖送给谌筱华的定情照绘制,原照片谌筱华一直将其珍藏在贴身皮夹中,直到去世。 H186
在北京的一幢白色居民楼,曾经居住着这样一位老人。他是中国情报战线上的传奇人物,曾长期担任有“西北王”之称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的侍从副官和机要秘书,潜伏敌营12年,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贡献。毛主席称赞他“一个人顶几个师。”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情报战线“后三杰”之一的熊向晖。
如今,老人虽已逝去,但是他在战争年代创造的那段不朽的传奇,早已成为中国情报史上的经典,并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历史的丰碑上。
他的女儿——新华社高级记者熊蕾,向记者讲述了父亲在战争年代那传奇的经历。
周恩来定下五条标准
被选定卧底胡宗南部
在熊蕾的眼中,父亲为人幽默而又较真,日常表现与影视剧里地下工作者的形象相去甚远。“他很少和我们讲过去的事情,我小时候甚至都不知道父亲过去是干什么的。直到上中学后有一次听一位大姐说,我党有三位同志长期在胡宗南身边工作,关键时刻为挽救中国共产党立下大功,他们是熊向晖、申健、陈忠经。我才知道原来父亲做过那么了不起的事!”
1936年,熊向晖17岁时同时考上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3所高校。熊向晖选择了清华大学,“因为那里离最活跃的新思想很近,而且他相信那里有他要找的共产党。”
在清华大学,熊向晖参加了中共北平学生运动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由于他表现积极,很快成为民先清华分队的负责人之一。1936年12月,他被秘密吸收入党。
“而父亲能被选定接近胡宗南,并能在之后发挥巨大作用,与周恩来高远的战略眼光和正确的决定密切相关。”熊蕾说。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和北平、天津的其他大学疏散到湖南长沙。年底,长沙组织青年战地服务团,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服务”。当周恩来听说这一消息后,立即让蒋南翔推荐一名秘密党员报名参加。针对胡宗南的特点,周恩来提出5条标准:一是在公开场合不左不右;二是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三是家庭出身名门望族;四是仪表不俗;五是要看过一些马列和孙中山的著作。
周恩来之所以确定这些标准,是因为他知道这很对胡宗南的口味,一定会引起他的重视。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而当时周恩来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因此很了解胡的特点。1936年9月,周恩来曾亲笔写信给胡宗南,说他在黄埔为先进,以剿共成名,相信他决非勇于内战,怯于对外,劝他促蒋抗日,希望他成为民族英雄。这封信胡宗南一直保留着,后来还给父亲看过。
按照周恩来提出的这些条件,曾经担任中共在清华的负责人、也是熊向晖入党介绍人的蒋南翔推荐了熊向晖。
“为了接近胡宗南,父亲对胡宗南的性格、经历进行了研究,比如专门读了范长江写的长篇通讯《中国的西北角》,文中有一段提到胡宗南,并对他‘有些奇怪’的个性进行了描述。如,住在半山上的小庙里,虽然刮着西北风,但穿着单衣,虽然手脸都冻成无数的疮伤,而谈话却津津有味。问他人生究竟为什么,他却滔滔不绝地谈自己的部下。”熊蕾说,事实证明,这些准备十分必要,这也为父亲顺利接近胡宗南打下了扎实基础。
应试出招以奇制奇
成为胡宗南心腹知己
对长沙组建的这个服务团,胡宗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当时南京已经沦陷,他的第一军在淞沪会战中伤亡不小,急需补充兵员。为此,他亲自从江苏前线来电欢迎,还派来一个指导员。
1937年12月底,服务团来到武昌。12月31日,熊向晖聆听了周恩来的演讲《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周恩来提出青年的努力方向:第一到军队里去;第二到战地服务去;第三到乡村中去;第四到被敌人占领了的地方去。
对于周恩来的演讲,熊向晖在其《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一书中这样评价:“他的英姿吸引了所有的眼睛,他的发人深省的讲话获得阵阵掌声”、“一些听演讲的人回到驻地向没有去听的人做介绍,认为我们这个服务团符合周恩来指引的方向”。
巧合的是,当天晚上,服务团的人被告知,等候胡宗南“传见”。
见面那天,胡宗南表情矜持,手执名册,依次点名,不论男女都称“先生”。按事先规定,被点名的人都得站起来说:“有”。胡宗南会提出三或四个问题,并在名册上标注,然后再点下一个人的名字。
熊向晖发现,胡宗南提问时都会问一句“为什么到本军来?”许多人为了吸引胡宗南,回答很踊跃。而熊向晖萌生一个念头,他要以“奇”制“奇”,使这个“有点奇怪”的人也对他感到奇怪。
当胡宗南点到熊向晖的名字时,他故意坐着不动,只是举起右手说:“我就是”。他的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让胡宗南有些意外。
紧接着,两人开始了一段十分有趣的对话:
胡宗南瞪着眼睛问:贵庚?
熊:再过3个月零4天满19岁。
胡:熊先生为什么到本军来?
熊:参加革命。
胡宗南又是一怔,为了参加革命?
熊:孙中山先生遗嘱第一句就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贵军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到贵军来当然是参加革命。
胡似笑非笑问道:怎样才是革命?
熊:中山先生最初提出的革命任务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现在,驱除鞑虏,就是要抗日,抗日就是革命。
胡:不愿抗日,反对抗日的算什么?
熊:积极抗日的是真革命,消极抗日的是假革命,不愿抗日的是不革命,反对抗日的是反革命。
熊向晖话音刚落,胡宗南突然加快语气,紧接着问:对反革命怎么办?
熊向晖脱口而出:杀!
胡宗南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熊向晖,一句话没说。随后在名册上勾画着,然后又去问下一个人。
这段对话可谓是紧张而又精彩,熊向晖不卑不亢、义正词严的回答大出胡宗南的意料,同时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晚上,胡宗南单独把熊向晖找去。此时,两人谈话已有些随便。他们谈了北平的学生运动,当说到熊向晖参加的民先组织为何叫“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时,熊向晖说,孙中山先生讲过,民族主义就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胡宗南对此十分赞同,他面露喜色,说熊向晖对“总理遗教”有研究。
胡宗南对于面前这个举止得体、言谈不俗、政治修养高的年轻人十分喜欢。“胡宗南的这一态度恰恰印证了周恩来对他个性的判断。”熊蕾说,以此可以看出当时周恩来所定5条标准是很有道理的。
当天夜里,熊向晖就从武昌乘渡轮到汉口,找到八路军办事处。当时,周恩来和蒋南翔都不在,董必武接待了他。当得知熊向晖已获得胡宗南的好感,董老十分高兴。
对于熊向晖今后的工作安排,董老传达了周恩来的意见,做一颗闲棋冷子。他告诉熊向晖,一是不要急于找党,要甘于做闲棋冷子。二是要隐蔽党员身份,不发展党员,不参与服务团的领导工作,保持不左不右、爱国进步的政治面目,准备参加国民党。如果胡宗南反共,表现上要同他一致,像天津萝卜,白皮红心。即使受到进步朋友误解,也要忍耐。三是在国民党,宁亢勿卑,但不宜过亢。最后,董必武还转达了他和周恩来送他的八个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如果说此时的熊向晖因为渊博的知识、超人的胆魄,赢得胡宗南的器重,那么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胡宗南与熊向晖的关系更加密切。
有一次胡宗南去河南见汤恩伯。由于胡宗南喜欢轻车简出,所以他就只带着熊向晖和一个警卫、一个司机。途经商洛山区,他们在一个村中小学借宿。夜晚,熊向晖让警卫去休息,自己则在外站了一夜岗。第二天在路上,由于实在困乏,熊向晖在车上睡着了,以至于胡宗南几次叫他,他都睁不开眼。这时警卫告诉胡宗南,昨夜熊向晖为他警卫一夜没睡。听到这话,胡宗南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把大衣脱下来,要警卫给他盖上。回去以后,胡宗南马上为熊向晖连提两级。从此以后,胡宗南将熊视为心腹知己。1939年3月,胡宗南委任熊向晖担任他的侍从副官、机要秘书。他的工作除了处理文电和日常事务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为胡宗南起草讲话稿,这是一项被认为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工作。
补白
两次见面定终身
蒋经国当证婚人
转眼间,熊向晖到了结婚的年龄。如果找,必须要可靠;如果不找,会被别人怀疑。因此虽然有许多人为他说媒牵线,可他却只能应付推托。正在这时,他的妹妹熊汇慈把自己的同学谌筱华介绍给他。
时年21岁的谌筱华出生于南京,当时就读于迁往四川宜宾的同济大学,与熊汇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见面后,都被对方所吸引。他们谈了彼此的家庭、经历、志趣、理想、爱好。两人接触虽然短暂,但是熊向晖对谌筱华已经有了基本判断,认为是他理想的终身伴侣,可以成为他的志同道合者。而他的时间有限,所以第二次见面,熊向晖就坦率地告诉了谌筱华自己是共产党,所从事的工作有危险,问谌愿不愿意与他同行?同时,他也说,他相信,即使谌筱华不同意跟他结婚,不跟他一起干,也不会出卖他,暴露他秘密党员的身份。而这个秘密连他自己家里人都不知道。但谌筱华当即就毫不犹豫地对熊向晖表态,愿意成为他的妻子、同志和战友。
1947年1月初,熊向晖与谌筱华准备结婚。本来两人打算一切从简,旅行结婚,但是这个想法遭到谌筱华家人的反对。为了照顾老人的想法,两人决定在南京举办婚礼。
在南京,熊向晖认识那里许多军政要员,考虑到与胡宗南的关系,熊向晖找到蒋经国,请他做自己的证婚人,蒋经国欣然应允。
为什么蒋经国愿意做熊向晖的证婚人?
“因为父亲与蒋经国、蒋纬国私交很好,就连蒋经国的秘书陈元都是父亲介绍的。”熊蕾说,“蒋介石曾经把二儿子蒋纬国送到胡宗南部当兵锻炼,当时熊向晖把他送到连队,两人相处得不错。1942年,蒋经国考察西北,蒋纬国也随同考察,胡宗南指定熊向晖全程陪同。相处三个月里,他们关系融洽,相谈甚欢,也很随便。”
为了能给熊向晖办好这个婚礼,蒋经国特别指派由秘书陈元全权操办,并承担一切费用。婚礼当天,200多人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场面十分宏大。证婚人蒋经国身穿长马褂,站在礼堂中央。熊向晖和妻子在伴郎和伴娘的陪伴下,和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徐徐走向礼堂。蒋经国和两人握手后,在结婚证书签名盖印,并致贺词。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驻南京办事处处长徐先麟代表胡宗南致贺词。
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就这样喜结连理,并开始了他们相濡以沫、为革命共同奋斗的一生。
闲棋冷子密送情报
挫败闪击延安阴谋
1941年,熊向晖发现胡宗南开始跟随蒋介石进行反共。此时的熊向晖已不再是闲棋冷子,由于国民党的反共摩擦,使他开始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1943年2月,蒋介石密令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准备调集第八战区所属之胡宗南、马鸿逵、马步芳等部队,拿下陕北地区和囊形地带。6月18日,时任国民党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胡宗南到洛川召开军事会议,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进行反共军事部署,利用“共产国际”解散的时机,阴谋“闪击”延安,夺取陕甘宁边区。国民党将进攻日期定在7月9日,而这一天正是周恩来预定从重庆到西安的日子。
为了确保战役的成功,胡宗南采取了许多保密措施,如作战情报只限于参加作战会议的总部人员和准备参战的各军师长以上高级将领。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熊向晖很快就将刚刚部署完的作战计划,通过他的联系人密报给延安。
当时延安唯一的部队就是在南泥湾开荒的三五九旅。毛主席决定公开蒋介石的反共阴谋。一方面以朱德的名义于7月4日给胡宗南发去明码电报,点明了国民党进攻延安的企图,一方面在重庆向中外各方人士公布这个消息。得知国民党这一丑恶行径,国内各界一致谴责蒋介石,国际舆论也是一片哗然,国民党只得罢手。一场原本会给党中央造成巨大损失、并有可能改变当时形势的事件就这样安全度过了。熊向晖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可想而知。
1947年3月,发起内战的蒋介石决定攻击延安,胡宗南紧急将正准备去美国上学的熊向晖召回,让他帮助加强对延安的“政治攻势”,起草一份告陕北民众书。因为蒋介石要求胡宗南在这次行动中“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为此,胡宗南还将一个装有进攻延安军事部署和我在陕北军队兵力配置的公文包交给熊向晖,要他根据这些文件画一份草图。熊向晖很快就绘制好草图,并将内容熟记于胸。同时,找准时机将情报顺利送出。
掌握了敌人军事部署后的党中央很快就采取了应对措施,放弃了延安,进行战略转移。事后,毛主席称赞,在这个时候,凡胡宗南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掌握之中,这是情报工作最成功、最模范的事例。不难想像,带领几十万大军扑空的胡宗南是一种什么心态,他更想不到,这也是熊向晖借他之手送给党中央的一份“厚礼”。
历史选择了熊向晖
他没辜负历史的选择
1947年7月,熊向晖前往美国留学。1949年,熊向晖学成后回到祖国。 回国后的熊向晖先后在外交部、总参某部、中共中央调查部、统战部以及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部门工作。1993年离休。2005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对于熊向晖在胡宗南部发挥的作用,毛泽东高度评价,称赞他“一个人顶几个师”。对此熊向晖十分欣慰。但他认为,那次决战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关键是毛泽东、周恩来指挥和领导的英明。熊向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用他打入胡宗南部,是历史上的偶然;但中国革命的胜利,则是历史的必然。
对于父亲的这种说法,熊蕾十分赞同。她说,如果没有远见卓识,没有对国民党、蒋介石、胡宗南的了解,就不可能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初,布下父亲等一批“闲棋冷子”到国民党军队中。如果没有毛泽东、周恩来那令人倾倒的个人魅力和令人折服的思想理论,许多像熊向晖这样的热血青年是不会做出宁愿牺牲也要投身革命的举动。父亲与胡宗南朝夕相处12年,而且胡对他宠爱有加;而与周恩来只见过两面,一次还不足15分钟,但他却甘愿为革命坚定地与共产党走在一起,这说明在思想理论和人格魅力上,胡宗南与毛泽东、周恩来相差甚多。此外,如果没有敏锐的辨别能力、睿智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战略眼光,即使掌握了情报,也未必能做出准确判断和正确反应,但是这样的失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那里极少发生,这也是确保决战胜利的关键。
对于父亲在这段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熊蕾说:“是历史选择了父亲,而父亲没有辜负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