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北京胡同四合院档案首次公开
两位观众在对拍金柱大门模型。当天,《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展。新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砖塔胡同里的万松老人塔。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烟袋斜街店铺林立。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观音寺街,繁华依旧。 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这座城市,人来人往;现在,过去,未来;总是暗含着我们看不见的一种联系;这座城市流光溢彩;绚丽、时尚、深沉;总是有一种颜色能将它们协调统一;在历史与今天,时尚与传统之间,渗入到这座城市血液中的,是数百年胡同与四合院的生活,是那薪火相传的古都文脉……——摘自《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序言
新京报讯 昨天,北京文博系统与档案系统首次合办的展览——《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130组件文物及560余件档案和图片,勾勒出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历史演进和百姓生活。这些档案资料从未公开曝光,一张张泛黄的纸片,将流传于老北京口中的种种传说,化为真实可触的资料档案娓娓道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故事。该展览将持续至10月21日。
老照片 南城多
整个展览围绕胡同、四合院、人家展开。步如展厅,宛若漫步于一条悠长胡同,各个时期胡同的风貌尽收眼底。一张拍摄于解放前的照片上,女子手撑一把大伞,沿着胡同墙根儿小心翼翼地走着,胡同的道路如泥塘一般,表现了解放前胡同里土路的风貌,有人戏称为“有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另一张照片上,描绘了解放前大栅栏附近繁华的商业。胡同两侧挂满了各式幌子,有“清华吕宋纸烟行”、“百景楼饭馆”等等,胡同里行人熙熙攘攘,还有洋车穿梭其中。
北京档案馆展陈处王兰顺说,在展览序厅选取的照片,以南城胡同居多,原因是当年南城商业繁荣,铺号多,不少外国人在拍摄时感觉新鲜,也就顺带记录下来。
“乾隆地图”可近观
展览中的大幅图片多来自档案馆。取代文字说明,展览方将老舍、郁达夫等名人著作中对于北京的评价穿插其中,如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的节选,让参观者体味到北京胡同的味道。
除了老照片,展览中还提供了大量藏于档案馆中的地图。例如2册1940年影印的《乾隆京城全图》,每册长2.8米,宽22厘米。
据悉完整的《乾隆京城全图》共有17册。此次档案馆将17册合成了一个巨大的地图,做成地灯,观众可以走上地图,细细查看那个时期的每间房屋和每条街巷胡同。
区县借展门墩
此次展览共展出首博馆藏文物84组件,外借文物46组件,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实体160余件、数字化档案300余件、图片100余张。外借文物主要为一些原来存放于东城、西城等区县文委的四合院拆迁时留下的门墩、垫花、门簪等物件,这些雕刻精美的建筑构件,如今已不易寻觅。
展览的档案资料,还有1941年的会馆一览表、1949年对于寺庙的普查情况、户口调查表、当年政府改良市民住房的平面图以及当时的租房规则等历史资料。
■ 对话
搜集档案历时一年
对话人物 展览策划人之一、档案馆展陈处负责人王兰顺
新京报:此次展览中,你感觉最困难的是什么?
王兰顺:最困难的就是寻找解放前的老照片。那时的老照片不少都是外国人拍摄的,且主角是胡同的照片并不多。我们所搜集的照片中,店铺的照片最多,因为店铺的幌子非常醒目。胡同本身似乎并不抢眼,因此留存的照片很少。我们也希望市民手里如果有好的关于胡同的照片,可以跟我们分享。
新京报:此次策展用了多长时间,查阅了多少档案资料?
王兰顺:不算最初的筛选时间,从选定资料到搜集整理档案再到最终办展,大约花了整整一年时间。选定的资料共有55卷,涉及胡同和四合院的方方面面,这些档案几乎都没有对公众公开展示过。
新京报:在档案研究过程中,有什么故事吗?
王兰顺:在研究胡同档案时,有很多的门牌号跟现在的门牌号都对不上了。为了能大体确定店铺或住户在胡同里所处的位置,往往就是通过估算老牌号的方式进行。通过1932年大栅栏、观音寺街道路暗沟的蓝图就能发现,在胡同同一侧的店铺的老门牌号往往是挨着的,从胡同口一端开始顺序排列,到了胡同里面到头折返,再数到胡同口。因此,同一条胡同最小的门牌号往往与最大门牌号是对门。
■ 胡同档案
元曲中的砖塔胡同
提到北京的胡同,就不能不提那条比紫禁城还老的胡同——砖塔胡同。
在此次展览中展示了一部元曲作品——《张生煮海》,当中专门提到了“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指的就是现在西四往南的砖塔胡同。
据了解,在目前保持元代胡同形制的20多条胡同中,砖塔胡同是唯一一条保留原名的胡同。北京档案馆展陈处王兰顺介绍,北京胡同有的是由于原名称不雅,例如巴巴胡同,后更名为八宝胡同。还有的更名是与其他名称重复,如丰富胡同,原来叫丰盛胡同,与西城的丰盛胡同重名,就进行了修改。
烟袋斜街的烟袋铺子
烟袋斜街是位于什刹海前海的一条小巷。不过,关于烟袋斜街的命名一直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因为这条街像烟袋。但其实它被唤此名的本意是这条街上有不少做烟袋生意的。
在展览中,北京档案馆提供了一份1948年北平市政府警察局在烟袋斜街所做的户口调查表,其中记录了一户名为双盛泰的烟袋铺的资料。此外,在这条胡同上的户口调查表上,还发现了多家烟袋铺子的记载。
据说,清朝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伴随烟袋需求增加,烟袋铺也就一户户开起来了。
观音寺街曾热闹过大栅栏
此次展览中,北京市档案馆提供了一份1932年北平市工务局关于修筑大栅栏、观音寺街等处道路暗沟的蓝图。作为当年为店铺修建污水沟的一份记录,上面详细标注了大栅栏和观音寺街各商铺的名称、门牌和位置。其中,观音寺街的店铺达到111个,而大栅栏上只有88个。
可见在那时,观音寺街的热闹和繁华程度,甚至胜过大栅栏。而观音寺街上的青云阁、桂香村等字号,都在这张老图上有所显示,店铺中甚至还有屈臣氏药店等店铺。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佳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