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政委姚敦义■ 都市时报记者 曲鸣飞
口述: 姚敦义(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政委) 撰稿:都市时报记者 孙文洁
禁毒三十年
新中国第一批缉毒警传奇(一)
1982年,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毒源地——“金三角”的贩毒势力急剧膨胀。云南省公安厅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支公安专业缉毒队伍。当年11月,这支1000人的缉毒队伍开赴边境一线和交通主要干道沿线。
第一批缉毒警察中,多数是退伍军人,其余的是从云南省内一些国有企业的青年工人中选拔而来。风雨30年,当年的年轻缉毒警如今怎么样了?在“6·26”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之时,都市时报将为读者呈现4位新中国最早的缉毒警的人生传奇,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1982年10月,按照公安部的批示,昆明市刑侦大队组建了一个新中队,当时对外称“刑侦五队”,其实就是缉毒队的前身。
姚敦义就是其中一员。
闻着烟味骑单车抓吸毒人员
“当时的工作没有现在这么危险,就是骑着单车或者走路到居民家里,对吸毒人员进行普查。”姚政委想起当年的情景,笑了起来,“我们天天跟烟民打交道,都不好意思讲自己是做什么的。后来贩毒、吸毒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也意识到了毒品的危害。我们开始抓毒贩、破案子,觉得自己腰杆挺起来了,去到哪里都很自豪地告诉人家,‘我们是缉毒队的’。”
鸦片燃烧后的味道很独特。当年的姚敦义和同事们经常骑着单车,穿梭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寻找这种味道。偶尔飘过来的一丝异味都难以逃过他们异常敏感的鼻子。
有次他和同事经过一条巷子,才走到巷口就闻到了鸦片的味道。“那里刚好是个下风口,我们就一路追着味道闻,后来在一个院子二楼的房间里找到了一个正在吸食鸦片的老头。”看见民警,老头吓得连人带烟枪都掉在了地上。“我们经常开玩笑,我们的鼻子,比警犬还厉害。”
挥着小红旗设卡查缉海洛因
30年前的“老五队”队员,都是些20岁出头的小伙子,每个人身上都有使不完的劲。经常是下班时间到了,办公室里还坐满了人。
1985年,毒性更大的海洛因进入了缉毒民警的视线,公安机关随即在进入昆明的各路口设卡查缉。
“我们当时的卡点在羊方凹,每天5点半就要从队上出发。”姚敦义和一个同事骑辆边三轮,带着小红旗就出发了。上午8点半左右,长途车陆续驶来,他们一挥小红旗,车子就乖乖地停在路边接受检查。
当时的群众也很配合,偶尔遇到车速很快的车子冲过了卡点,司机也会赶紧踩停,然后小心翼翼地过来跟他们解释:“不好意思,你的小红旗挥得有点晚了。要不我把车倒回来?”“行,赶紧倒回来,下次开慢点。”
抓到毒贩了,就往边三轮车的兜里一丢,铐上手铐带回队里审讯。
姚敦义印象最深的一起贩毒案是1986年。当时刑侦五队参与侦破了缉毒队成立以来破获的最大一起毒品案——“4·12”特大跨国毒品案。泰国毒贩温某和香港毒贩戴某、余某落网,后来3名毒贩被依法枪毙。
“缴获的毒品有22768克,当时是我亲自称的重量,印象很深。”姚敦义说,1990年,这批“双狮地球”牌海洛因被当众销毁,“这批毒品纯度很高,如果能留下一部分作为科研材料,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之后,我再也没见到纯度这么高的海洛因。”
《缉毒队员之歌》和禁毒日邮封
姚敦义家中珍藏着一盘磁带,是那种老式的卡带,里面录制着《缉毒队员之歌》。
1993年,昆明市公安局举办歌咏比赛。“别人都唱《警察之歌》,我觉得这首歌不能表达出我们缉毒民警的无私奉献和忘我的精神。”当时在大队秘书科工作的姚敦义便提笔写下了《缉毒队员之歌》,同事武晋云为这首歌谱曲。
“我们是光荣的缉毒队员,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为人类免遭毒害……”
这首时长3分20秒的歌曲一经完成,便在缉毒队中广为传唱。现在,禁毒支队每次会议结束时,都要唱这首属于他们自己的歌。
1990年6月26日前,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和国际禁毒日3周年,姚敦义亲自设计了全国第一枚国际禁毒日的纪念邮封。邮封的图案设计灵感来自于林则徐虎门销烟邮票的图案。“当时只发行150枚,现在早已经找不到了。”姚敦义自己保存着一枚,上面有当时出席纪念活动的省、市领导的亲笔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