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图为飞控大厅。于涛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武平今天下午在京通报,我国航天员首次手动控制交会对接圆满成功。
武平介绍说,6月24日11时12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飞船组合体分离,神舟九号飞船自动撤离至距天宫一号400米处。随后,神舟九号逐渐接近天宫一号,至140米停泊点,神舟九号飞船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就座于中间座椅的航天员刘旺操作平移和姿态手柄,控制神舟九号飞船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缓缓接近,航天员景海鹏、刘洋密切监视飞船仪表参数和对接图像,并辅助发送指令。12时48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接触,经过捕获、缓冲校正、拉回和锁紧四个过程,于12时55分,两个航天器紧紧连接成组合体。
武平介绍说,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的圆满成功,是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又一重要阶段性成果。目前,3名航天员已再次进入天宫一号,继续开展相关科学实验。在完成预定任务后,航天员将手动控制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飞船返回舱在1天内返回地面。目前,组合体运行正常,航天员状态良好。
对接技术为后续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神舟九号的任务重头戏就是航天员进行手控交会对接,武平认为,手控交会对接的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是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的一个重要进展。“今天的手控交会对接中,三名航天员沉着、冷静,技术娴熟,可以说今天的手控交会对接非常精准、非常完美,证明了我们自己培养的航天员训练有素、技术娴熟,验证了神舟飞船手动控制系统设计得非常好,再一次考核了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相关功能和性能以及我们地面测控通信系统对交会对接的支持能力。当然,后续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航天员还将继续在天宫一号开展科学实验,比如,航天员还要实施手控撤离,飞船还要安全地返回,任务还非常艰巨。”
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掌握这项技术是建设空间站的前提条件。自动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是当前主要采用的两大交会对接的主要手段,互补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武平说:“去年神舟八号任务,我们就已经突破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这次我们先进行自动交会对接,也是对这一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今天成功地实施了手控交会对接,应该意味着,我们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为我们后续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加全面地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按照规划我们后续还应该有神舟十号的载人交会对接。”
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武平说,这次任务已进行了一大半,主要任务已基本上完成,包括进驻天宫一号、自动和手控的交会对接。按照计划安排,航天员还会在天宫一号再生活3到4天;然后进行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分离,在分离以后一天之内航天员将返回地面。
武平说,载人航天的发射上升段和返回段,都是风险性比较高的时段。“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在飞船方面,大家都知道神舟飞船经过八次飞行试验的验证,应该说返回技术还是很成熟的。首先是在设计上,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我们在一些关键的产品上,都考虑了冗余和备份。比如说降落伞,还有分离,包括缓冲方面都考虑了备份的措施。此外,像降落伞,包好了之后装在伞舱里,就没法再测试了。针对这样的产品,我们在生产、组装过程中都实行了更加严格的控制。”
武平表示,在着陆场系统方面,也做了进一步的加强。这次任务仍然采用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工作模式,也就是说,直升飞机在空中发现返回舱以后,第一时间把航天员护送到有医疗设备、医疗条件、医疗保障安全的地方。为了加强着陆场搜救的力量,这次和神舟八号任务相比,着陆场有两点特别加强的地方。一是增强了着陆场系统的数据图像的传输能力,确保第一时间把现场对于航天员的营救、现场的一些处置情况能够及时地传回到北京的控制大厅。二是跟上次神舟八号无人任务相比,这次增加了航天员的医疗救护方面的工作。着陆场搜索救援的演练,已进行了很多次,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搜索到返回舱,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本报记者 冯永锋 本报北京6月24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