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本报记者赵春喜
本报通讯员 杜永轩高 瞻
阳光从座座白墙红瓦间渐次漫开,唐河县城郊乡水田营移民新村迎来了新的一天。
8点半左右,从县城搭乘半个多小时的公交,女支书方利来到村委会办公室。
像往常一样,烧水、扫地、抹桌,一丝不苟,井井有条。不大会儿工夫,房间内窗明几净,和主人一样透着清爽。
稍事停当,院里便传来脚步声。
“吃了?”
“吃了!”
泡上一杯茶,几句寒暄之后,言归正传。村民张国祥家院里积水,想请村里帮忙联系下维修队。
雨季就要来了,村里请来维修队,想为各家检查下房子,以便抓紧维修。
方利认真听着,仔细询问着,在本子上记录着。
“一会儿我过去看看,这两天就跟维修队联系。还有别的吗?”
尘埃在光束中慢慢飘浮上来,房间里开始人来人往。厚厚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们反映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情况。有申请办理手续的,有反映下水道堵了、垃圾箱坏了,还有电视信号不清、门锁坏了,也有家长里短的。
细细的解答,耐心的解释。室内已经有些烟雾缭绕,纸杯换了一个又一个。
临近晌午,房间内终于清静下来。几位村干部这才得空商量了下督促检查秸秆禁烧的事情。夏收刚过,连日来又高温晴热,秸秆焚烧时有发生,干部们都提着心。
午饭原打算安排在村民李老太太家,老人八十高龄卧病在床,搬过来后与方利认了“干亲”,利用午饭时间,方利想过去送些药。可眼看过了时辰,怕影响老人休息,午饭临时改在了街上的一家小店。
“每天基本上都这样,已经习惯了。乡亲们搬过来快两年了,对新家的生活也渐渐适应了,现在要好多了。”方利仍记得村子刚从淅川县滔河乡搬来时的情景,“那个热闹劲儿,甭提了。”
午后的阳光恣意宣泄着热情,空气中蒸腾着浓浓的热气。简单的休息后,对上午群众反映的问题,方利细细地做了归纳整理。
随后,电话联系当地一家烟叶站,商量烟叶种植的事儿。当地有种植烟叶的习惯,水田营村去年尝试土地流转,转包出去400亩土地种植烟叶,一亩地年租金500多元,平时老人和妇女还可以帮着料理烟田、分拣烟叶,每天挣个百八十块钱。村里考虑牵线再多流转些地。
接着又忙着询问电子厂、玉石加工厂的事情。为乡亲们多找些致富的门路,这是方利最操心的。这两天有两个意向大体谈成。县里的一家电子厂打算在村里设个分厂,生产电子屏幕集成板;村里有几位在广东从事玉雕制作的乡亲,村里和乡里从中牵线,几位老乡打算回村建个玉石加工厂。
这两个项目如果落实,将解决乡亲们的大问题。这段时间,方利每天都要和有关方面商量有关事项。
热气稍微轻了些,房间里再度热闹起来,还有孩子。仍是些琐碎的问题,记事本上又添了两页……
一天的暑热渐渐退去,晚风中飘来饭菜的香味,在乡里工作的爱人老杨下班后,特意来接方利回家。老杨心疼妻子,下班后只要有空,都会从县城赶过来接妻子。
“乡亲们舍小家为大家,告别故土来到新家园,让人感动,总希望能多为他们做些事情,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全程参与了水田营村移民搬迁的方利,对乡亲们有种特殊的感情。③11
人物档案:方利,39岁,唐河县城郊乡人,干过乡新闻通讯员,当过乡文化广播站站长、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做过包村干部,曾全程参与水田营村移民搬迁工作,去年经选拔任水田营村党支部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