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接待是怎样的“生产力”?

  □华西都市报评论员佘宗明

  标语风行,似乎是种通病。6月20日,甘肃天水市接待办公室的一则标语——“接待就是生产力”,在网上热传。许多网友调侃,“这绝对是个天才般的创新,道出了接待办的心声”。如今,该标语已被撤下。(6月24日《北京晨报》)

  “接待”标语,说到底,是“科技是生产力”的文本变更。网友称之为“天才般的创新”,我却不以为然。在解构通行的当下,对这类句式的变通使用,已是稀疏平常:老板叨念“业绩就是硬道理”,明星信奉“人气才是生产力”……早就让这些标语淡去了“政治气味”,只剩下鸡汤哲理的气息。

  该标语之所以引围观,大概是因“接待”在现时语境里,词义早已发生蜕变。政府接待办嘴里的“接待”,显然不等同于常人间的礼遇,而是灰色地带的应酬往来。

  平心而论,接待办打出这标幅,委实不足为怪。你没法否认,这七个字看似别扭,却道出接待办的普遍心声。当它们专职接待,接待情况跟其绩效考核挂钩,它们除了“以接待为纲”,别无二法。只不过,天水市接待办“裸泳”了,恰碰上民意枪口。毕竟,公众对“公务接待”积弊的针砭,并非总能找到应时的靶子。

  接待是人情“润滑剂”,可浸润在潜规则里的接待,又何以成生产力?原因不外乎,“请客吃饭”的饭局背后,总藏着“局”。在官场,接待的所指,远不止必要的待客之礼,而是“公务”名义下的利益交换,是指向性明显的人情勾连。无论接待对象是“上面”,还是“战略性伙伴”,它总与“拉项目”“搞引资”紧密关联。

  在人情社会里,“沟通感情”的世俗场合,便是酒桌饭局。公务接待,也遵循这理儿:觥筹交错间,感情深了,“客人”乐了,钱就来了。在“接待促消费,拉动GDP”的怪谈中,“数字出官,接待出数字”的怪圈渐而形成。

  当接待只是“公务”舞台上的假唱,是“发展焦虑”“政绩冲动”下的宝典,它必然呈现出“伪公务”的实质。先前,有北师大专家称,在许多地方,有些领导70%的时间都花在酒桌上;而今年3月,在对全国31个省份的民意调查中,85.5%的民众直言公务接待问题严重等等,尽显其劳民伤财的负面作用。接待是“百姓埋单”,可却是政绩“助推力”,自然为官员所拥抱,尽管它“生产”出的是民生负担。

  眼下,“接待”标语火了。在“注意力经济”发烧的年代,或许“被曝光”也能成生产力。只是,这种生产力注定与民意期许不搭调——相形之下,公众更想看到的是,“接待就是生产力”的标语是挂在信访办的门口。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