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来论 被救者冷漠离去挑战传统伦理

2012年07月23日03:20  重庆时报

  杨朝清(湖北研究生)

  陕西西安市民魏先生见一女子包被抢,追上去帮忙将包夺回。女子连谢谢都没说就离开了。目睹这一切的12岁儿子拉着爸爸的衣角说:“以后不要多管闲事了”。儿子称,“我很敬佩老爸的行为,好心帮别人,最后人家连谢谢都没说,太不值得冒险了。”(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12版)

  “先入为主”也好,“言传身教”也罢,都异曲同工地阐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见义勇为的父亲无疑为儿子树立了一个行为标杆;只不过,当善举遭受了冷遇,当冒险没有了回报,儿子却对父亲进行了逆向的社会化教育,让他“别管闲事”。事实上,“冷漠离去”并非个例。此前,湖南小伙邓锦杰在救起溺水的一家三口后不幸身亡,然而,这一家人上岸后冷漠离去。

  “冷漠离去”既挑战了“好人有好报”的传统伦理,又突破了“助人自助”的现代志愿精神。当稀缺的善意得不到保护,当可贵的义举得不到回应,感恩之心萎缩,必然会导致“别管闲事”的伸展。

  世界知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奥尔森认为,为了克服人们在公共事务上的“搭便车困境”,行之有效的治理之道就是“选择性激励”,即有选择性地对集体中的个体进行激励。这种激励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精神上的。换言之,选择性激励并不一定需要多大成本,鞠一个躬,说一声感谢,或许就已足够。

  和冷漠一起离去的,还有那渐行渐远的选择性激励。“冷漠离去”的背后,不管有着怎样的利益考量和情感纠葛,终究会“因小失大”。毕竟,每一次“冷漠离去”,都是对道德正能量的切割,是对善心义举的伤害。更何况,“冷漠离去”往往会损伤人们的价值认知,产生逆向的道德价值。种下社会冷漠的种子,“别管闲事”才会在道德领域生根发芽。

分享到:
  • 新闻中俄否决安理会涉叙利亚决议草案
  • 体育奥运夺冠赔率梅里特反超刘翔
  • 娱乐刘涛斥寺庙弃子流言称没空生娃
  • 财经北京合作建房承诺价格比市场低四成
  • 科技联想电视销量不佳:三四线城市是突破口
  • 博客陶东风:我看电视剧《知青》的误区
  • 读书重地表轻地下:逢雨必涝问题究竟出在哪
  • 教育高校录取划“男女线”最高差50分引争议
  • 育儿乐扣等进口婴幼水杯正己烷超标 微博关注
  • 健康闻口气知健康 母乳喂养影响胸部吗
  • 女性优雅必备蕾丝高跟鞋 美轮美奂香水大片
  • 尚品奥运会8款精准时计 伦敦吃喝玩乐地图
  • 星座测你通灵吗 爱情吉时 下周翻云覆雨
  • 收藏纸扇1年暴涨3倍 扇骨精品3年翻5倍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