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卫泽:坚持以人为本方针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3日07:47  龙虎网

  龙虎网讯 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归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人的全面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苏处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两个率先”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推动全省先于全国步入“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新阶段。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南京则先于全省实现省定全面小康建设目标,迈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步伐。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探索实践的过程,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对于南京来说,我们所追求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核心的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紧迫的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聚焦人这个最基础的发展主体,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服务,通过调控人口规模、提升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引领和支撑城市加快转型升级,切实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新轨道;最关键的标尺是省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必须紧扣这套指标体系的要求,在加大客观评价指标推进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民群众主观评判指标的攻坚,着力提升执政能力、执政艺术,提高为民解忧、为民服务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归根结底,我们的率先基本现代化要靠人建设,要让人享有,要为人服务,要由人评判,要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引领和带动,要以人的现代化来支撑和保障。

  一座城市,只有当它的市民成为现代人,这座城市才可以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城市,“只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只重物不重人”的管理是不合格的管理。新加坡和以色列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崛起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非常关键的原因在于新加坡和以色列高度重视人的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二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或者走了弯路,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重视人的因素,没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启示我们,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发展的源动力。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剧烈变动,人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人的发展诉求更为多元,人的关联影响更加广泛,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新环境。从南京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已经处在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城市发展由粗放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型,社会形态由工业化逐步向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从南京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来看,我们面临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空间有限的矛盾,面临着人力资源层次结构与产业升级需要不相协调的矛盾,面临着人口分布区域性失衡与城乡均衡协调发展要求的矛盾,面临着人口流动不断加剧与人口调控相对缺失、社会管理服务相对薄弱的矛盾,破除人的发展对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制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从南京城市的本质属性来看,南京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科技教育与人才资源丰富,驻宁党政军单位众多,人口结构复杂,人的需求多元,为改善人民生活服务、为科技教育发展服务、为驻宁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总的来看,人的发展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现代化建设就会事半功倍,处理不好,就会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主动作为,科学导控与妥善解决好人的发展问题,人的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就会避开矛盾陷阱,增强内生动力;如果我们反应迟钝,丧失先机,人的发展问题就会转化为经济问题,就会演变成社会问题,现代化进程就会矛盾丛生陷入被动。我们肩负着“办好青奥盛事、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的历史使命,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将把我们全面带进国际视野,直接接受世界检验,这种检验既是对办会水平的检验,更是对城市社会形象的检验;既是对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检验,更是对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检验。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刻把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深层次内涵,把人的现代化摆上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基础性、中枢性、战略性位置,用科学的人口理念和统筹的工作方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适应人口发展规律,更好地适应南京基本市情,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更好地适应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市委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立足南京发展所处的新阶段,针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制定了提交这次全会讨论的《意见》。会后,还将研究制定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和专项工作计划,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文件体系,成为新阶段高位推进南京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套“组合拳”。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市委部署和文件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统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以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主攻目标,以推动南京由人口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本强市转变为主要抓手,着眼于人口分布均衡化、结构优质化、素质国际化、宜居宜业品质化、管理工作科学化,着眼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劳动层次、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大力实施人口均衡发展战略、人力资本强市战略、优先投资于人战略,加快形成布局科学合理、数量适度增长、素质整体提升、结构动态优化、安全保障有力的人的全面发展新格局,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和持续的动力支撑,走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符合南京城市特质的人的现代化建设之路。确立“两步走”阶段性目标:到2015年,全市人口布局和结构明显优化,人口素质、文明程度、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完成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指标。到2020年,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人的现代素质、劳动层次、个性发展、国际化程度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建成统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导区,建成更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要重点推进“五个优化、五个提升”。

  1

  一是大力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提升人口分布均衡化水平。城市功能布局是促进人口合理分布、有序流动的重要载体。南京人口分布疏密不均,老城中心区10公里范围内人口密度是最远圈层的30倍。要坚持以空间战略调整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继续实施“一疏散、三集中”、“一城三区”策略,构建完善“两带一轴”、“中心城—新城—新市镇”的空间结构,加快把河西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规划建设江北新区,有序建设南部新城等功能板块,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新城新区集聚,形成合理的人口梯度分布,构筑开放互补、有序流动、均衡发展的新体系。坚持以功能品质提升促进人口合理疏解,按照“双控双提升”要求保老城,彰显特色、提升老城品质,疏解老城人口和功能。加快新城新区功能建设,实行项目倾斜、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重点推进轨道交通和快速交通体系向郊区县延伸,加快形成商务、休闲、消费娱乐等体系健全、服务便捷的功能设施网络,增强对人口转移的承接和吸纳功能,满足人们就近择业、就近生活的需要。坚持以人口功能区建设促进空间分布持续优化,根据全市不同板块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构建人口疏散区、人口限制区、人口稳定区和人口集聚区等四类功能区,强化区域空间管控,加强分类指导,实现人口分布长期均衡。

  二是大力优化劳动就业层级,提升人口结构优质化水平。劳动就业结构的优劣决定着劳动者收入水平,同时决定着产业结构与经济形态的水平。优化就业结构,增加居民收入,不仅是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薄弱指标的根本之举,也是调整人口结构的题中之义。要突出产业主导,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人口结构优化,倒逼劳动就业结构优化。加快建立以创新型和服务型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扶持以吸纳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就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以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劳动就业“门槛”,以挤出和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劳动就业层级优化,控制低端劳动力无序流动和盲目增长,实现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双向互动、协同提升。突出人才主体,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推进紫金人才特区建设,积极落实“科技九条”等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南京“321计划”,大规模引进人才,提高人力资源中高精尖人才的比重,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推动南京从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本强市转变。突出惠民主旨,把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劳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整体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学校布局及专业优化调整,重点建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品牌专业、贴近南京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和支柱产业的专业,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层次。多策并举扶持产业链高端就业,推动全民创业创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全面提高整体劳动就业层级。

  三是大力优化文明形象建设,提升人的素质国际化水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根本上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要加速提素养,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培养提升市民的民主法律意识、契约精神、社会公德、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开展国际化教育,拓展民间对外交往渠道,搭建市民“走出去”平台,设立“市民日”和“国际文化月”,整体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国际化素质。加速扩总量,重点打造面向国际的软件谷、液晶谷等高端产业平台,实施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重点引进100家以上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进同步推进,以平台聚人才,大规模吸纳国际高端人才和技术移民。打造“学在南京”、“游在南京”、“居在南京”品牌,创新资助外国留学生政策,打造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15年,在宁留学生、入境旅游人数均比2011年翻一番。争取到2020年,南京常住外籍和港澳台侨人口达到50万人。加速强配套,按照国际标准构筑国际化商务、商业、生活、休闲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国际化生活风尚区,全面加强国际学校、医院、社区建设和配套。以举办青奥会为契机,全力打造国际化服务支撑团队,建设“国际青奥城”,使之成为南京城市国际化生活核心标志区。加速促开放,积极构建多元化国际交流网络,对标学习新加坡、以色列和波士顿,加强与先进国家、发达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各区县、街道社区拓展国际友好关系,加强国际化项目合作。大力塑造以敢于创业创新、奋力创优创造为核心的新时期南京精神,让科技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成为南京人的自觉自信,以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推动人的国际化,在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中注入南京音符。

  四是大力优化生活质量指数,提升宜居宜业品质化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仅是科学发展之本、率先发展之要、和谐发展之基,更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有7项指标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甚至每一个指标都与人的生活质量紧密关联。我们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攻坚居民收入等薄弱指标时,人口数量就是总分母;在估量社会问题、实施惠民之举时,人口因素就是总乘数。南京能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要看经济总量,更要看人均水平;不仅要看经济指标,更要看生活质量、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才是最终评判标准。群众对现代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看生活质量是否提升。要围绕落实收入双倍增计划,重点提高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比重。围绕推进民生十大体系建设,落实“住有宜居”、“出有畅行”、“老有颐养”等惠民工程,统筹推进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营造浓厚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注重分类指导,推进幼儿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高教育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老年教育稳步发展,着力在城乡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优质教育均等化等领域取得实在成效。围绕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确立健康城市建设目标,构建普惠型、全覆盖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以全民健康促全面发展。

  五是大力优化服务管理模式,提升人口工作科学化水平。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和核心要素,也是现代化建设创模式、出特色的关键。南京正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对传统的人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着力创新工作思路体系,把人的调控、服务和管理作为现代化建设中一项紧迫任务,工作思路由单一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调控方式从关注管理和控制向注重引导、多向调节、利益导向转变,推进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局部向全局、滞后向超前转变。着力创新组织领导体系,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推进基本现代化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来抓。改革现行人口领导管理体制,强化对人的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成立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职能分块设立工作组,负责全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组织领导和决策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现代化建设同步研究部署、同步组织实施,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和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镇街和社区实行“一站式”服务管理,形成党政统筹、部门协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着力创新政策制度体系,抓住全市正在大力实施综合改革工程的契机,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完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和户籍、居住证政策,整合改善民生、建设幸福都市等政策意见,完善优先投资于人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人口政策体系”,为统筹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创造特殊政策、特优环境、特别的体制机制。着力创新考评监督体系,建立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对不同时点、不同阶段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指导,确保过程介入、动态推进。各区县和部门要先行先试,结合实际完善和丰富指标体系。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作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考评依据,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实绩的重要依据,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度,确保“软任务”变为“硬约束”。强化分类指导,把人的现代化指标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单位,建立督查制度,确保目标任务按节点推进、按责任落实。着力创新人口服务管理运行体系,抓紧建成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重点推进人口属地化、信息化和网格化管理,做好对各类人群和社会新兴阶层的服务管理,向中低收入者、困难家庭、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等倾斜公共服务资源,为引进的海内外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开辟绿色通道,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各类人口服务管理、社会保障人群、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全覆盖,构建现代人口管理和服务运行体系,为实现人的服务管理现代化探新路。

分享到:

 
  • 新闻中俄否决安理会涉叙利亚决议草案
  • 体育奥运夺冠赔率梅里特反超刘翔
  • 娱乐刘涛斥寺庙弃子流言称没空生娃
  • 财经专家称养老金2015年或现支付缺口
  • 科技联想电视销量不佳:三四线城市是突破口
  • 博客陶东风:我看电视剧《知青》的误区
  • 读书重地表轻地下:逢雨必涝问题究竟出在哪
  • 教育高校录取划“男女线”最高差50分引争议
  • 育儿乐扣等进口婴幼水杯正己烷超标 微博关注
  • 健康闻口气知健康 母乳喂养影响胸部吗
  • 女性优雅必备蕾丝高跟鞋 美轮美奂香水大片
  • 尚品奥运会8款精准时计 伦敦吃喝玩乐地图
  • 星座测你通灵吗 爱情吉时 下周翻云覆雨
  • 收藏纸扇1年暴涨3倍 扇骨精品3年翻5倍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