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校"点招'引社会争议 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5日08:02  正义网

  分数不够可以上大学,专业可以任意选——

  谁在通过“点招”上大学

  

  图为《南方周末》7月19日报道

  相信不少读者和我一样,也是在看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京某大学副校长写给《南方周末》的信,才知道还有点招这样一种上大学的方式,而且名额又那么多。

  什么是点招?7月9日人民网江苏视窗报道中,一份“2012江苏高校点招详细介绍”说得明明白白:“点招是学校的机动指标,是高校在招生时点名录取某一考生,即使考分没有达到相应高校录取线,如能获得点招指标,考生也可以被正常统招录取,一般是为学校教授和省市部分领导子女预留的指标。”另外,“点招和统招没有任何区别,而且点招有一个优势,就是所有专业任选。”

  “点招=权力十关系十金钱”,这个等式,道破了这种招生的“天机”。

  前两天聊天时偶然听说,一个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志愿只填报了国内一所著名院校,分数不够未被录取,听说家里还在努力。当时我还纳闷:录取都结束了,还怎么“努力”?现在明白了,除了白纸黑字印在招生计划上每名考生都了解的指标,还有只有少数人才知道的机动指标,只要拿到它,一切OK。

  于是想到一名同事的孩子,今年高考文科考了600多分,北京市200多名的水平,由于填报志愿失准而直接落到一所市属高校(这里多说两句。北京市是考前报志愿,每年都有不少高分考生因为志愿填报问题而落入差一些的高校,学生家长意见很大多年呼吁,但教育主管部门一直不为所动。高校有“好坏”之分是事实,而“985工程”、“211工程”等不断强化这种差别。这种现实下,合理的志愿填报模式应该让孩子尽可能上一个和自己付出、成绩相当的高校而不是相反)。如果前一名孩子家长“努力”成功,拿到机动指标,那么,最终决定两个孩子上好学校还是差学校的,就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家庭的“综合实力”。

  按照这位副校长的说法,高校的点招指标,大约占各高校招生总计划数的5%以内。在网上,我没有找到今年高招录取的确切人数,但从“全国高考人数915万名,录取率为75%”,可推算出录取人数将近700万人,它的5%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什么人通过“点招”上了大学,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什么人能够点招,除了少数教职工子女、艺术和体育特长生外,大多数恐怕就不能公开了,其结果不言自明”,这是副校长的说法。艺术和体育特长生该不该特招,这些年也有争议,但至少从程序上看,这类招生经过了测试、公示等环节,公开保证了一定程度的公平。

  副校长提到“少数教职工子女”,认为这属于可以公开的范畴,由此似可推测,他认可点招教职工子女的合理性。但我实在看不出其合理性在哪里。因为是这所学校的教职工,孩子上学可以“优先”,如果这种做法的合理性被认可,那么,每个行业都可以“近水楼台”。

  哪些人通过“点招”上大学?这是每所高校都首先面临的追问。将点招名单公示,并注明每一个人的点招理由。如果高校坚持认为点招自己的教职工子女是合理的,那么,可以照顾一定分数还是考多少都可以上,就是必须公开的内容。对高校来说,将点招招生放到阳光下,是其基本的义务。捂着盖着一定有问题,这个判断大抵不会错。

  第二个问题:“点招费”去了哪里?

  副校长在信中披露南京某高校仅2011年所得的“点招费”,便超过5000万元。全国高校,“点招费”该是怎样的天文数字?

  这笔钱属于学校还是要统一上交,是首先要明确的。如果统一上交,那么,必须保证一分不少地交上去;如果明确了可以由高校留作经费,也必须通过审计等手段保证钱进学校账目,而不是装进个人兜里。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在一些高校,如何收钱收多少,没有统一操作规则,甚至有些“随心所欲”。副校长说,“点招要收费,有的学校点招价格搞双轨制或多轨制,如南京一所名校2012年收费就有30万、20万和5万等多价,经过领导特批还可免收”。领导大笔一挥就可以免收几十万,这给一些人提供了多大的寻租空间呀!

  而更根本的思考则在于:对于公立大学来说,该不该有点招这样一种招生方式?

  点招是伴随高考扩张而出现。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可以仿效国外私立大学通过捐资助学的方式,扩大办学资源。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熊丙奇撰文介绍,在国外私立大学,确实存在花高价进大学的情况,但这种做法有几个前提:一是学校是私立院校;二是对这类学生的招生标准公开透明,学校会公布明晰的标准;三是确保收来的费用全部用于学校办学,包括用于设立奖学金;四是学校实行“宽进严出”,所有的学生必须达到学校的培养标准,方可毕业拿到文凭。即便是如此,这些私立院校的做法还是遭到舆论的质疑,认为这不公平。

  目前,我国的大学多数是公立大学,好大学更基本上全是公立大学。将国外私立大学运营模式照搬过来本就“水土不服”,同时没有将运营经验一起引进过来,比如,国外对这类学生的招生标准公开透明,但咱们这里,招谁进来、收费多少,一概私下操作。这种操作模式下,失控几乎是一种必然。

  赋予高校一定招生自主权,让它们有机会将有特殊才能的人招进来,点招的初衷不可谓不好,但它为什么会变了味儿?这需要认真研究。公开招生标准,将招生的全过程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情况会有改观,不妨一试。然而,如果事实证明,目前体制和监督能力决定了高校暂没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招进来的仍是一些不该进来的人,那么,有关部门就必须下决心废了这种招生方式,将宝贵的5%招生指标向全体考生开放。

分享到:

 
  • 新闻记者在越野车上验证网络流传破窗方法
  • 体育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中国旗手将锁定男篮
  • 娱乐台湾艺人大炳去世终年37岁 遗体已经火化
  • 财经国务院忧楼市失控再次督查16省市
  • 科技每日近万家淘宝网店停运或倒闭
  • 博客野三坡噩梦之旅(图) 房山洪涝现场(图)
  • 读书二战秘闻:英国曾计划将希特勒“变性”
  • 教育热议女生休学产子 称不在乎被多种解读
  • 育儿乐扣等进口婴幼水杯正己烷超标 微博关注
  • 健康夏季如何有效止汗 教你吃对橄榄油
  • 女性8旬老奶成Lanvin女神 暴雨泪奔事件盘点
  • 尚品珠宝花园仲夏夜之梦 时尚品牌借奥运捞金
  • 星座测试你会老牛吃嫩草吗 12星座潜力股
  • 收藏伦敦奥运纪念品溢价 警惕奥运纪念币有假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