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专家破解蜱虫咬人致死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7日02:39  长江商报 微博

  

  长江商报消息 眼下正是蜱(pí)虫咬人高发期,被咬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血小板减少,甚至致人死亡事件,近年来曾一度闹得人心惶惶。武汉市疾控中心、武汉协和医院专家组成课题组,历时两年,破解此谜。

  昨日,武汉市疾控中心宣布,课题组在湖北、河南两省的淮阳山地区,从患者及蜱虫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依照国际病毒学命名原则,首次将此病毒命名为“淮阳山病毒(HYSV)”。

  同时,首次将该病毒所致的病毒性出血热疾病命名为“淮阳山出血热(HYSHF)”,并提出临床诊断建议标准。

  17日,武汉市科技局组织成果鉴定,认定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淮阳山出血热”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蜱虫致死病因不明引恐慌

  武汉专家成立课题组“解谜”

  2009年,河南、山东等省份相继出现蜱虫咬死人事件,患者不明原因发热和出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病死率高。临床症状类似病毒性出血热,但又未发现感染汉坦病毒、登革热病毒、钩端螺旋体、伤寒沙门氏菌和人埃立克体的血清学证据。

  病因一时难以明确,该病一度引起社会恐慌。

  致病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为了“解谜”,2010年4月,在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支持下,由武汉市疾控中心牵头,组建了一支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一体的研究小组,尝试“揪出”病原、传播途径,探寻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方法,降低病死率。

  两年捉蜱1.77万只

  找到新病毒

  在2009-2010年新发疑似病例中,专家组采集患者标本临床样品,包括血、咽拭子、尿、粪便等,并收集临床特征、临床检验结果、流行病学资料。

  武汉疾控中心主任周敦金说,通过病毒学检测,在血样中分离到了一种新病毒,该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科的新成员。

  因患者都有蜱叮咬史,或接触动物史,更有入院时体表发现蜱,蜱很可能为可疑媒介。研究人员跑遍湖北、河南两省的流行区和非流行区44个市县,从牛、羊、狗和草地等处捉了1.77万只蜱,对其进行生态流行病学调查,并同步采集蚊、蝇、虻等媒介。

  周敦金说,在蜱内检测和分离到具高度同源的新病毒。研究表明蜱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患者被带毒的蜱叮咬后,可能感染、发病。长角血蜱可能是该病毒的主要载体。

  由于该疾病最早在淮阳山地区(地理上将桐柏山、大别山及张八岭合称淮阳山)发现,按照国际上对病毒的命名原则,首次将新病毒命名为“淮阳山病毒”。患者感染该病毒发病后,多有出血症状,因此又命名新病种“淮阳山出血热”。该病毒未呈现地理聚集性分布。

  诊断不明延误治疗

  现规范治疗标准

  周敦金说,近年来生态环境改变,蜱的密度升高,该病毒与人的接触机会增多,可能是该病发生的主因。

  课题组成员、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贺永文教授介绍,感染淮阳山病毒后,所有患者都会有发热症状,73%的患者发生出血,还有心、肝、肾等多脏器与神经系统损害。

  研究发现,病例开始出现于5月,6-7月达到高峰,8月开始减少。其中,九成以上患者来自农村,大多数在山区从事茶叶采摘、放羊、种植蘑菇、种田等工作。

  贺教授说,医疗机构对新病种了解不多,易在早期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血液病等。诊断不明以致延误治疗,所以病死率较高,患者入院1至4日内病死率高达16.3%。

  课题组还提出了淮阳山出血热的临床诊断建议标准,供临床医生参考。贺教授表示,早发现、早诊断,可以有效治疗淮阳山病毒,大多数患者及时治疗可以治愈,部分病人使用多西环素治疗有一定疗效,可联合使用头孢、病毒唑,不建议采用广谱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治疗。

  本报记者 刘迅 通讯员 胡运海 薛明丹

  专访课题组专家田俊华:

  两小时在一头牛身上取蜱3000只

  作为课题组成员,从2010年4月起,武汉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治科32岁的田俊华就奔赴一线,研究蜱虫。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他。

  长江商报:在一线采集蜱虫,一查就是两年,想必是很辛苦的。

  田俊华:最忙的时候,一个月连续22天在野外工作。患者大多住在偏僻山区,在河南新县调查时,没有进村的路,只得背上调查物品,走了5公里山路,走到患者家时衣服透湿。在红安,正赶上大雨,调查点被一条大河隔开,我和同事脱下衣服游了过去。

  长江商报:找蜱虫有没有“窍门”?

  田俊华:我们户外作业,要求白衣白裤,一旦有虫子上身,也好及时发现。蜱虫大多寄居在牛、羊、狗身上。拿黄牛来说,不同季节,蜱虫躲的位置还不一样,春初,蜱虫藏在牛脖子、前足一带。但到夏季,它也怕热,就转移到耳朵、两后腿内侧。起先,大家都不懂,只能一点点摸索,取蜱效率很低,蜱虫一死就白费。后来熟练了,一人牵牛,两人取蜱,最多一次,2个小时在一头黄牛身上取下蜱虫3000只。

  长江商报:蜱虫是怎么采集的?

  田俊华:山区的动物多是散养,野性十足,即便有主人“照应”,也很难将其制伏,最难取的就是狗,被咬了几次。牛看似憨厚,倔起来经常后蹄子伤人。取蜱虫,先要将其栓住,慢慢抚摸安抚情绪,待安静下来,再用专业镊子取蜱虫。虫子不能破损、死,活捉后放进采样瓶,放进随身携带的冰包里,它在15-20度的温度里,可以存活3天,带回实验室再按种类、雄、雌、幼虫、成虫等分装。

  长江商报:你有没有被蜱虫咬过?

  田俊华:采集蜱虫理应用手持镊子或者戴手套,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常需要徒手捉蜱,我也被咬过几次。蜱虫吸满血后很容易被弄破,手上如果有伤口,比较容易受到感染,风险大。如果我被病毒感染了,也算为国家做了贡献,这样计算病毒的潜伏期就有了依据(大笑)。本报记者 刘迅

  提醒

  “淮阳山病毒”不会大规模流行

  蜱虫叮咬莫强拍

  可用驱蚊剂

  蜱虫体内携带新病毒,会不会大范围传播?武汉疾控中心主任周敦金说,采集的1.77万只蜱虫中,携带淮阳山病毒的不到5%,因此,即使被蜱虫咬了也不一定感染、发病;且病毒不会从人到人直接传染,不会大规模爆发流行。

  据报道,我省从2006年起就曾陆续接到过蜱虫叮咬中毒病例,多来自大洪山、大别山等地的农村地区,主要是随州、大悟、广水等地方。

  专家提醒,被蜱虫叮咬不必惊慌,不能强拍,可用驱蚊剂、烟雾或者酒精麻醉蜱虫,再从皮肤上摘除。

  武汉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治科田俊华说,头部、颈部、后背、前胸、腰腹部等位置最容易被蜱虫咬伤。蜱虫叮咬时,会释放一种麻醉剂,人没有任何感觉,所以很难发现。蜱虫吸血后会变得很大,一般这个时候才会被发现。

  “一旦市民被蜱虫叮咬,不要自行将蜱虫拍下。”田俊华说,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释放蜱虫唾液。

  一旦被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以免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夏季户外旅游的市民多,田俊华建议,在草地、树林等户外最好穿紧口长衣长裤,外露部位可用驱虫药,如罗浮山百草油等涂抹。避免在草地长时间坐卧,对露营的帐篷和衣服,最好用杀虫剂浸泡洗涤。

  本报记者 刘迅 通讯员 胡运海 薛明丹

  田俊华在狗身上取蜱虫。通讯员 胡运海 摄

分享到:

 
  • 新闻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已致77人遇难
  • 体育肖天:担心集体球项目 易建联任中国旗手
  • 娱乐暮光女承认偷腥 发声明求男友罗伯特原谅
  • 财经社保十二五规划只字未提公务员养老改革
  • 科技联通称WiFi上网终端不设限
  • 博客实拍天津暴雨(图) 天使妈妈救助传旺声明
  • 读书文史观天下:揭秘中越两次南海大对决
  • 教育调查称69%大学毕业生起薪不到2千元
  • 育儿儿童家具新国标8月起实施 微博关注
  • 健康暴雨洪水健康手册 教你吃对橄榄油
  • 女性舒淇冯德伦告吹 爱情一再输给“前科”
  • 尚品解密酒中王者之奢侈香槟 私人飞机不是梦
  • 星座测试爱情致命软肋 12星座辞职榜
  • 收藏海南黄花梨遭疯狂盗伐和高价收购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