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 另类教育“起波澜”

2012年07月28日02:20  燕赵都市报

在家上学另类教育“起波澜”

  在学校孩子就像一台机器,只会机械化地重复模式化教学交给的东西,这是很可怕的

  大家对在家上学褒贬不一,我们只是希望给孩子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成长方式

  在家上学是父母承担教育职责来纠偏学校单一的教育功能,但它不应该成为主流

  本报记者 刘岚实习生 刘欣 王亚

  “在家上学”这种另类教育方式在很多地方已经风生水起,在河北,表面上学校教育的“叛逃者”似乎并不多见,但私底下已经暗流涌动,许多家庭在网络上讨论得热火朝天,只是现实中他们大多十分低调。

  家长之所以考虑要逃离学校,多是对现代教育诸多问题颇有不满,在家上学或许可以通过自己理想的教育理念,纠偏 学校单一的教育功能,这一方式给很多家庭燃起了个性化教育的希望。

  但尽管在家上学的践行者,也有人并不倡导这一方式大规模推广,并不是每个孩子、每个家庭对在家上学都有足够的 可行性和执行力,不能盲目跟风。

  学校教的知识多少是有用的?

  儿子小学毕业,耿彦红经过认真考察,给他选择了一所在常人看来二三流的小规模中学,“课业不会太重,比较注重人文和素质教育”,这是耿彦红选择的理由。

  此前,耿彦红曾构想着在农村老家建一所文化课与户外体验课并重的“秋山学堂”,把孩子带出传统校园,她还曾在网上发帖征集过同伴,但构想最终未能实现。

  让孩子“在家上学”的想法从儿子上一年级就有了,耿彦红说,孩子上小学之前,她和爱人在北京工作,等从北京回石发展,发现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便承受着很重的课业,晚上做作业要到十点多钟,有几次不会做或者做得太累,急得哇哇大哭。

  提出让孩子“辍学”的是爸爸,而且态度非常坚决。

  “爱人是画漫画的,思维很活跃,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持坚决的怀疑态度。”有了孩子,耿彦红对教育问题也开始留意和思考,她对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也不太满意。“孩子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却被圈养起来,学校学习一天,放了学还要忙着写作业,很多孩子周末还在培训班中度过,可是孩子在学校学的这些知识有多少是有用的?教学基本是为了考试,还要反复强化追求准确率,而最有用的东西反倒不学。”

  在耿彦红看来,生存权是第一位的,但是学校的安全教育却远不如知识教育被重视,一场地震、一场水灾,有多少人不知道如何逃生,这正是因为我们从小没有接受生存教育。另外,现在孩子们普遍缺乏是非判断、道德判断的能力,也是因为学校的法律道德教育太少。

  “现在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只有学分,而在这种单一标准之下,孩子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单一。”现在耿彦红在一个兴趣班里教美术,她说,画画讲究创意,但是每问到孩子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没有”。

  孩子就像一台机器,只会机械化地去重复老师模式化教学交给的东西,这是很可怕的。学校教育基本没给孩子留下足够的自由空间,而家长又往往雪上加霜,孩子有点空暇,要么给报个培训班,要么给额外加点任务量。

  耿彦红看过一个所谓优等生的优秀作文,她说写得很美,但是无法打动人心,因为缺乏对生活的基本体验和感悟,优美的文字之下只能让人感受一个字———“假”。“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要有自己的空间,有时间思考自己的需求,这都需要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真实体验。”

  帮孩子逃学不和学校合伙欺负孩子

  正是因为对学校教育的诸多不满,耿彦红也考虑过爱人的想法,试图把孩子带出学校,但当时身边能找到的例子很少,她怕尝试失败,难下决心。“作为家长,我绝对不和学校一起合伙欺负自己的孩子”,尽管孩子仍在校读书,但是她开始帮助孩子“逃学”。

  平时的作业耿彦红只要求孩子做半小时就可以,孩子并不感觉很累。“每到期末考试前夕,学校会留很多复习卷反复做,其实很多孩子都做蒙了。”这时候,耿彦红一般会给儿子请假,在家适当给他复习一下。

  对孩子的在校成绩,耿彦红有个“特别”的要求,保持中等,不用考前几名,也别考太差。“优等生老师会额外关注,越关注越容易跟着老师的思维去走,而差等生老被批评,对孩子自信心不好,中等生是最容易被老师忽略掉的。”

  儿子在学校觉得压力不大,感觉课业累的时候,耿彦红会帮着“逃学”,“后来我越来越发现,儿子适应了学校生活,对学校没有抵触,班上还有很多朋友,关系挺好。”

  期间,因为爱人的坚持,耿彦红也试图谋划孩子在家上学的可行性,而且已经在农村老家租好了小院。网上的召集起初响应的人很少,但后来越来越多,“可是真正要聚集在一起搞小学堂很难,想把孩子从学校领出来的家长一般都很有主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很难统一。”“如果单独把孩子带出去,缺少玩伴,接触的人少,怕对孩子的性格、情感等会有不利影响。”种种因素,都让耿彦红迟迟下不了将孩子带出学校的决心。

  在是否让孩子逃离学校的选择中,其实耿彦红也寄望于教改,“学校教育必不可少,能自己带孩子的家长毕竟是少数。”她认为小学教育应该小规模、小班化教学,这样老师能更多关注个体,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更应该注重实用,而非单纯的应试。“初中还是看孩子情况,如果感觉累还会帮助他‘逃学’减压,周末、假期会多带他出去旅游,有必要的话,会休学一年,给他更多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在目前学校教育短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耿彦红说她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帮孩子。

  至于孩子未来的出路,耿彦红说,即使离开学校,也会给他保留学籍,最后还是要让他参加高考,但对成绩不会特别要求。

  在家上学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家上学的实践者中,不乏教育工作者,陈颖(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与网上热火朝天的交流相比,现实中,在家上学的践行者多很低调。陈颖说,大家对这种方式褒贬不一,我们只是希望给孩子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成长方式,不想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陈颖当初选择让儿子在家上学,爱人也赞同,“作为老师更清楚学校教育的弊端,所以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尝试,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当了十几年中学老师,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偏低,容易自我否定,很多事不敢去尝试,做的过程中也不自信,包括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不是不会,而是心里有想法也不敢说。”陈颖留心调查了孩子们这一性格的原因,“跟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关系,我们的教育体系只追求结果,过程比较简单,成绩高就是好孩子,大多数孩子的情感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自我价值没有得到肯定,多数孩子的体验是——— 自己是个失败者。”“另外,我教过的一些孩子毕业后反馈的信息也值得深思。在学校成绩好的,到社会上不一定能很快适应,做事中规中矩,不敢突破不敢尝试。”陈颖感觉儿子恰恰是那种有自己的观点,和老师中规中矩的想法有冲突,又不太愿意守规矩的孩子,“老师不可能故意去压制孩子,但是采用的教育方式无形中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压制和束缚,选择在家上学也是无奈之举。”

  作为老师,陈颖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孩子现在学五年级课程,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并没有给他赶进度。”“儿子一般都是自学,碰上不会的内容我下班后给他点拨一下。”陈颖说,学生本来就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就是辅助作用。孩子的学习效率很高,按部就班学会了该学的课程,剩下的时间都由他自己支配,他有充足的时间玩或者进行课外阅读。

  在家上学不应大规模倡导

  尽管陈颖是在家上学的践行者,但并非倡导者。“在家上学并不适合大规模提倡,并不是每个孩子、每位家长对在家上学都有足够的可行性和执行力。”“对自己带孩子的家长其实要求很高,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面,还要抱着开放的心态”,陈颖曾接触过一些家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各方面都很好,给孩子一个特别小的圈子,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塑造,这样反倒把孩子的生命力扼杀了,和在学校里学有什么区别?

  还有些家长尽管把孩子带回了家,但仍旧把成败的评价标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分数上去衡量,也是换汤不换药。

  陈颖说,她既是家长又是老师,对教育问题有相对全面和客观的思考。“孩子的教育之所以有很多问题,家长是有责任的,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抱怨体制,或者盲目地选择逃离。家长是个终身学习的职业,随着孩子出生、成长,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

  现在很多家长成了学校的帮凶,对教育的需求也有误区,他们通常愿意花钱给孩子找一个自己认可的好学校,认为责任就尽到了,或者孩子写字不好就去报写字班,数学不好也去报数学班,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寄望于外在。而且,家长把自身的压力,把对社会的焦虑和担忧,都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是在完成他们未能完成的目标。

  在陈颖看来,任何体制都会有弊端,体制中的弊端改变不了,但是家长改变自己要相对容易,每一个家庭把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起来,发现学校教育的问题,要设法通过家庭教育来弥补。

  而这种弥补绝不是针对性地给孩子进行知识辅导,而是给孩子一个好的人生规划,一个正确的引领,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个心灵的关注,一个高质量的陪伴,这是家长该做的。“但很多家长自己的人生目标都不明确,对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又如何去影响和帮助孩子?”陈颖说,改变孩子,要从改变家长自己开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该互补

  对于在家上学的做法,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雪梅认为,家长把孩子带离学校,有产生的背景,说明目前的学校教育不能让广大家长满意,但她并不赞同让孩子脱离体制教育,完全接受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可以做一个补充,但不应该是倡导的方向。”

  在家上学是父母承担教育职责来纠偏学校单一的教育功能,作为教育上的创新可能会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并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前教育的反思,但它不应该成为主流,毕竟对于大多数家庭,这种方式是无法实现的。

  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陈雪梅认为,在家上学,在知识的发展中可能少走了弯路,但是孩子缺少玩伴,缺少集体生活的体验,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势必会受影响。人是社会的个体,而学校恰恰是一个类似于小社会的存在,如果孩子没有适应学校环境的能力,很难说在融入社会时不会碰壁。

  另外,把孩子带回家,大多数家庭的目标都是希望让孩子实现个性化发展,但有些家庭却是在试图“培养天才”,短期内完成学校几年的教育任务。陈雪梅质疑,这样拔苗助长对孩子是不是有利?一个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而非父母期待的人生。

  在陈雪梅看来,越来越多的家长自己带孩子,说明家庭教育的作用被重新重视,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必形成对抗,如果能把两者在理念一致的前提下协调起来,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你不行我来承担。

  陈雪梅也希望学校能有所为。“孩子的人生不是产品,不能被模式化。现在我们也在提倡全人教育,强调孩子身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但如何落实就需要学校教育必须改革,在人才的评价标准、教学的方式内容上都应该有所改变。”

  学校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要合理控制,要给孩子真正减负,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

  陈雪梅表示,目前,对于在家上学还没有相关的立法,家长们也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摸索尝试,在家上学是否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或者感觉孩子不适应,也应该有自我否定的勇气,及时调整。

分享到:
  • 新闻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已致77人遇难(附名单)
  • 体育刘翔排名退次席 网球李娜首战汉图楚娃
  • 娱乐柳岩哭诉:我很无辜 微博澄清并非第三者
  • 财经上海发文表态严控楼市 加强限购违法查处
  • 科技运营商披露气象部门每年可获数亿分成
  • 博客实拍天津暴雨(图) 天使妈妈救助传旺声明
  • 读书领袖身高揭秘:金正日只有1米55(组图)
  • 教育二三线城市成大学毕业生新宠
  • 育儿7岁男童从7楼坠至2楼平台生还 微博关注
  • 健康暴雨洪水健康手册 教你吃对橄榄油
  • 女性天使超模助阵奥运 女星穿大牌不输超模
  • 尚品应对暴雨潜水表求生指南 全球最贵食物
  • 星座周刊众口铄金的一周 12星座离奇事件
  • 收藏 中央财政1.5亿支持最大规模的美术创作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