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观众席

2012年07月28日06:09  东方早报

  关军

  奥林匹克有一句格言,意思是一旦你成为奥运城市,你就永远地作为奥运城市存在。但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世界,只能是两周左右时间里的使命。又一届奥运开始了,中国人适应重新回到观众席吗?

  北京奥运刚刚落幕那阵子,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曾经离奥运非常非常近的人,有一种视觉、听觉的全面疲劳,比如前国际奥委会驻北京奥运首席代表李红就告诉我,在历时一年半的“逃避奥运”的状态下,她见到奥运字眼会绕着走,唱卡拉OK一听奥运歌曲就头疼。

  北京举办的显然是一届非典型的奥运会,因其难以被人复制和模仿而显得特殊,而伦敦是唯一一个三次承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英国又堪称现代体育的发源地,他们对体育文化的秉持,甚至一直带有些许原教旨主义的固执。奥林匹克在这样两个地点之间切换频道,实在是饶有趣味的一件事情。

  李红对我说:“你看吧,伦敦奥运完全会是另一种理念和特色。”CCTV知名主持人张斌也对我表达过相似的期待。过去几年,英国体育一直是他的关注点,他欣赏当地的体育功能多元化,以及体育生活对城市社区、对文化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促进。奥运期间,张斌将负责一档叫做《伦敦行动》的栏目,他提醒自己的同事,多关注体育在当地的多样性。他认为体育是一种教育,希望伦敦奥运会引起国人思考和反省,或许之后有新的转机。

  我们的体育文化,确乎与英国人不同。

  点燃北京奥运火炬的李宁曾有这样的反思:“中国人历史上缺少(把体育融入生活)这种传统,中国人还是比较关注谁赢了谁输了,不太在意自己是否参与了。有很多人不喜欢运动,但是到了那一天他会问谁赢了,这样的运动一点都没有意思。”

  请相信,改变还是在悄然进行。一方面,中国人渐渐不需要以某个人的竞技成绩来增强自豪感,另一方面,中国人尤其年轻一代与世界潮流的进一步融合,自然也包括接受更丰富的体育观念。

  日前,我指导的实习生搞了一次小规模的民意调查,问卷显示,不同身份的几个普通人,对待奥运的态度都在悄然改变。

  50岁的珠海市高中教师肖更生,从1984年就开始随着中国的重返而关注奥运,中国选手的表现总是容易让他或激动、或沮丧。不过,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之后,肖更生更注重比赛的观赏性了,对成绩倒不是那么重视。

  25岁的邱焱目前在北京一家公关公司工作,他认为奥运会最大的魅力就是体育本身的魅力,“在体育世界里很容易让人看到奇迹,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2008年在中国政法大学就读期间,小贾曾做了一回奥林匹克公园志愿者,却远不如多数志愿者“入戏”,他只想看看“他们怎么办奥运”。

  如今小贾在英国北部某工业城市读硕士,他知道伦敦奥运的门票销售不错,民众观赛热情很高,但看不到北京奥运举国欢腾的激昂与浩荡。“我6月底去伦敦,丝毫感觉不到奥运会的气氛,如果别人不告诉你,你根本不知道这地方要开奥运会了,只有遇到零星的纪念品商店才能感觉到奥运气氛。”

  如果我是小贾,愿意利用近距离的机会带着如下问题去观察:组委会是否会为安保损害观赛者的体验?是否当地媒体和公众的最大话题就是金牌的荣耀?奥运会的精英竞技与公众日常的体育生活有没有关联?

  无论如何,欢迎回到奥林匹克。

  (作者系著名专栏作家,曾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分享到:
  • 新闻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已致77人遇难(附名单)
  • 体育刘翔排名退次席 网球李娜首战汉图楚娃
  • 娱乐柳岩哭诉:我很无辜 微博澄清并非第三者
  • 财经上海发文表态严控楼市 加强限购违法查处
  • 科技运营商披露气象部门每年可获数亿分成
  • 博客实拍天津暴雨(图) 天使妈妈救助传旺声明
  • 读书领袖身高揭秘:金正日只有1米55(组图)
  • 教育二三线城市成大学毕业生新宠
  • 育儿7岁男童从7楼坠至2楼平台生还 微博关注
  • 健康暴雨洪水健康手册 教你吃对橄榄油
  • 女性天使超模助阵奥运 女星穿大牌不输超模
  • 尚品应对暴雨潜水表求生指南 全球最贵食物
  • 星座周刊众口铄金的一周 12星座离奇事件
  • 收藏 中央财政1.5亿支持最大规模的美术创作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