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学专业设置不应完全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30日00:06  红网

  贵州今年已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列入预警名单,如果这些专业连续3次进入该项名单,将可能停止招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何秀黔介绍,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目前已进入预警名单的专业,将缩减部分招生计划。(7月29日《黔中早报》)

  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对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因过分依赖于市场需求,而忽略了人才的社会培养,把大学培育的理念甚至异化成职业技工人才的培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可能培育出国家适用型人才,反而还可能因调节失灵而激化供需矛盾。

  市场化调节之所以不符合人才学科的设置,首先是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迅速变动的,而一些所谓的现在比较冷门的专业并不一定到四年后就完全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来讲,如果继续盲目地按照市场化原则来对专业设置过度干预,可能会造成供需矛盾的失衡。

  不难看出,当前高校对于有关专业的设置强调的所谓“市场接轨、专业对口”等理念,难免还裹挟着一层计划经济的色彩,这样的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做法,甚至也与当前高等教育所侧重的国民素质教育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培育互相乖违。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因过度强调市场配置、调节专业所导致的“热门专业变冷门”的事例再次证明,仅仅依靠对市场的预警不可能完全预测未来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状况。但目前不少论调都把矛盾归咎于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化因素互相脱节,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实际上,过度地趋时而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才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

  蔡元培曾说,大学不能是职业资格养成所。因此,专业设置既要满足社会需求,也不应完全听信于市场。从这一点上来看,政府在放开对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权限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对专业设置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以弥补因过分依赖市场原则所可能产生的供需失衡。

  这就要求,对于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育目标的确立、专业设置和学科内容安排等,更应该考虑国家的教育培育,并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对于一些因市场化因素所造成的人文“弱势”学科,政府理应采取一套补救措施。

  [稿源:红网]

  [作者:程思明]

  [编辑:王俞]

分享到:

 
  • 新闻贾庆林:两岸虽未统一但领土和主权未分裂
  • 体育中国日!孙杨叶诗文破纪录夺冠!中国4金
  • 娱乐潘长江女儿潘阳嫁高帅富 为爱复员转业
  • 财经中消协批评某些部门纵容苹果霸王条款
  • 科技中消协:某些政府部门纵容苹果霸王条款
  • 博客伦敦奥运副刊 “脱衣裸考”教师似被冤
  • 读书迟暮岁月:江青晚年骚动的监狱生涯
  • 教育90后不好用成招聘共识 企业吁更忠诚敬业
  • 育儿7岁男童从7楼坠至2楼平台生还 微博关注
  • 健康暴雨洪水健康手册 教你吃对橄榄油
  • 女性奥运冠军素颜卖萌 奥运版《复仇者联盟》
  • 尚品啤酒配烧烤的八宗罪 国产最豪华游艇
  • 星座周刊众口铄金的一周 12星座离奇事件
  • 收藏英国谷仓内发现疑似慈禧所用鱼缸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