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当历史的钟摆指向21世纪,经历了二十余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作出了科学的抉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从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创新的力量在神州大地奔腾释放。创新战略成为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攀升。
关键时期,历史选择——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神州大地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集结号”
2012年6月,注定被历史铭记。神九飞天,蛟龙探海,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科技发展的成就,让国人自豪,令世界惊叹。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十年走完了国外同类型潜水器近60年的发展历程;同样是十年磨砺,中国航天真正实现了“载人”飞行,完成了从首次载人、多人多天、空间出舱到空间交会对接的历史跨越。
这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党中央确定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逐步形成共识,不断凝聚合力,创新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党和政府清醒认识到,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逐步暴露出隐忧: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面对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为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指明了方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了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途径,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十年来,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央和地方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税、金融、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创新的难题;
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到广大企业,纷纷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部署,力争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抢占未来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大型飞机、高档数控机床等16个重大科技专项逐一实施……
探索机制,激发活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自主创新步履铿锵
过去我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
为了圆珠笔安上“中国珠芯”,我国专门启动科技支撑项目,到2014年实现笔类产品核心技术国产化。
制笔行业只是一个缩影。为了解决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等深层次问题,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在这个体系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各地各部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启动,大力营造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各地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带动一大批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半导体照明等数十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集聚行业龙头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克产业关键技术……
在企业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的同时,国家创新体系其他方面建设也稳步推进——
全国千余家科研院所陆续完成企业化改制,走出了游离于经济主战场之外的困境。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各地相继出台规划,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社会创新活力被更加充分地激发出来:
——科研产出大幅增长,论文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七位,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2万件,居世界第三;
——全社会研发经费不断加大,2011年达到86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居世界第三位;
——知识创新成果丰硕,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逐步形成,超级计算机、铁基超导、基因测序等一批科技重点项目佳音频传;
——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创新战略引领中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身处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工业园区,是跨国公司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开发区之一,面临发展空间、环境容量等问题。
“在纳米产业引领下,园区每年新增科技项目超过600个,拥有各类研发机构200多个,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说。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折射出各地不约而同的变化——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各地纷纷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效益不断显现。
“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发展科技,加快构建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说。
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危机提出的要求,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之策。
2008年,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市启动了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42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带动了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点亮了中国改善民生之路。从数字电视到半导体照明,从重大新药创制到食品安全,从高速铁路到智能交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给人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看到,我国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亟待加快步伐,寻求新的突破。
(据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