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稳增长当避“数字调控”
■ 年中经济形势系列评论之九
应明确稳增长不是维系特定的经济增长率,而是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风险,即探索何种力度和方式的稳增长措施,才能维系经济系统的稳定性。
近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2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表示,当前要加强监管,防范重点风险,防止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其中,要组织展开平台大户检查和年内到期的平台贷风险排查工作,注重建立民间借贷、非法集资与银行业间防火墙,严防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
当前经济增速超预期回落趋势日益突出。数据显示,6月末,M2同比增长13.6%,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与上年末持平,M1同比增长4.7%,虽比上月高1.2个百分点,但比上年末低3.2个百分点。M1增速的持续低迷反映,尽管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高0.3和0.2个百分点,但银行系统信用创造速度不稳,目前的信贷增速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受内外需增长萎缩和产能过剩等影响,信贷需求不足和信贷紧缩风险日益突出,企业迂回生产规模下降,一则导致部分知名私企等陷入流动性风险,甚至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一则部分企业提前还贷和减少新增贷款需求,导致存款——贷款乘数效应下降。换言之,最近几月新增信贷规模增长加速,很大程度上源自政府等主导的外生性投资提速所致,而这种投资提速却不具持续性。
经过上一轮刺激计划,地方政府和国企的负债率已高企,要继续借助地方政府和国企延续投资拉动效应,将面临着两难风险——加大信贷主导的投资力度,将可能进一步恶化地方政府与国企的资产负债结构,从而不仅放大地方政府、国企的风险敞口,还将加剧银行系统风险。
另一方面,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使中国储蓄率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这意味着今后增速逐渐趋降的储蓄率难以有效支撑投资率的快速扩展。可见,当前银行吸储压力陡增,新增信贷增速不可持续,以及2003年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最终内需占GDP比重持续走弱等,恰以现实逻辑反映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变动,正左右甚至决定着真实通胀率的变动趋势。显然,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曾凸显的新现象,同时这也是人口老龄化使赡养率上升,必然出现的跷跷板效应。
此外,2003年以来通胀主要以食品类为突破口,也从侧面佐证了中国储蓄率增速持续走弱,储蓄率与投资率变动对通胀率的撬动效应。
由此可见,当前乃至今后存贷款等杠杆率,将难以持续稳定地支撑以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因此,当务之急是正确释义稳增长要旨,管理层应明确稳增长不是维系特定的经济增长率,而是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风险,即探索何种力度和方式的稳增长措施,才能维系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只要能保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即便经济增速回落到5%左右,也是可接受的。
同时,调整稳增长政策结构,通过减税清费和减少行政支出等的积极财政政策,替代和扭转过去一度认为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投资之路径依赖。我们认为,减税等主导的积极财政政策,配置以适度的行业自由准入的市场化改革,将有助于激发经济内生活力,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增长。
□刘晓忠(广州 财经评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