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多次出台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选择试点先行先试,总结经验推广实施,县域综合实力获得提升,县域经济特色日益突出,产业集群初步显现——
为跨越发展夯实基础
争先进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居住着全省最大数量的国民,占据着全省最广大范围的国土。特别在云南——一个城市不多的边疆民族省份,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意味着最绝大多数人的普遍受益。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2004年以来,多次出台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当年47个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的扬帆“试水”,开启了云南县域经济的8年谋变。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推广。
2004年,我省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电视电话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实施意见》等4个文件通知,确定了47个县(市、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并出台了扶持县域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又相继出台了“扩权强县”、财政奖励、金融扶持等政策,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通过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思路和“试点推进”、“分类指导”的工作措施,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3年过去了,47个县(市、区)的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2.6%和22.6%,分别比试点前提高4.5和14.1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取得了“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积累经验、促进发展”的良好效果。
2008年,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项目支撑、资金支持、政策推动等方面继续高位推进,并在47个试点县(市、区)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省全面推广的实施指导意见——
将全省129个县(市、区)分为三类,进行分类考评。一类超前发展县,共35个县(市、区),整体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较强,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引导带头作用;二类加快发展县,共58个县(市),有一定发展潜力,加以扶持能够促进其加快发展;三类跨越发展县,共36个县,发展基础差,发展难度大,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至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在转型跨越中统筹推进,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省一类、二类、三类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3.8%、13.2%和14.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7.1%、37.8%和44.8%;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24.9%、29.8%和29.2%。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生产总值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6个,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6个。25个县(市、区)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
在云南县域经济的8年谋变中,各地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县域经济特色日益突出,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产业集群初步显现。县域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增量”资金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红塔、弥勒等县(区)发展卷烟及配套工业,带动全县工业蓬勃发展,工业增加值占到其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74.7%、73.3%,远远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宣威市推行矿电循环经济,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文山市开发三七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出了大企业,培育出了好品牌,促进了特色经济大发展;
嵩明、水富、宣威、红塔等县(市、区)充分利用当地大中型工业的聚集辐射效应,积极发展配套工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科学分工、有效协作的产业集群。
2010年,全省40个重点和特色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52.36亿元,同比增长22.7%;99个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40.2%。
2010年,全省县域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39个县市区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0亿元,15个县市区超过20亿元,其中官渡、富源、盘龙、思茅、玉龙、西山等县区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30亿元,内外资引进在“质”和“量”上均实现了较大突破。
据介绍,虽然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收入较低的问题依然存在。我省至今还没有一个县(市、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多数县“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将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促强扶弱等政策措施,开展“省直管县”“扩权强镇”试点工作,进一步将省和州市的部分管理和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把部分县级行政管理审批权限下放到试点镇,充分发挥基层领导班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云南日报?张子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