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锦伟
近日,九江路西藏路路口出现了两块喷雾式指路牌。烈日炙烤,指路牌上方就会喷出水雾,给行人送来清凉。
记者昨天采访了解到,喷雾装置在申城几番试点后,今年首次出现在路口。对于这一降温新设备,有人称赞说像“室外空调”,有人却质疑成本高、性价比差。喷雾降温,到底能不能推广?
行人赞不绝口
11时刚过,烈日直射。人民广场地区行人如织。行人们纷纷撑起太阳伞,有的则将手里的包举在头顶遮阳。但一走到九江路、西藏路路口,行人马上就能感觉到,周围的空气有些凉爽。原来,路口安装了两块喷雾式指路牌,路牌顶端两侧各有一排喷头,水雾喷涌,随微风吹送,丝丝凉意扑面而来。
记者站在路牌前体验,仅数秒钟,就感到体表温度明显下降。现场,喷雾设施吸引了不少等待红灯的路人,东瞧西看,吹吹水雾解解乏。附近执勤的一位交警告诉记者,喷雾式指路牌启用后,行人十分愿意在“清凉”下驻足,闯红灯违法行为大为降低。
维护成本不小
记者了解到,除人民广场地区外,喷雾降温装置已在本市多个地区进行了试点。
杨浦区鞍山四村是首个试点小区。去年,有关部门投资了数百万元在鞍山四村安装了喷雾装置。但市民反映,装置几乎没怎么开过。原来,喷雾装置在35℃以上的高温日才开启。因此,有人提出,“如此昂贵的装置,一年闲置300多天,是不是有些浪费?”影响喷雾装置使用还有其他原因:高科技装置得由安装公司专人维护,且维护成本不低。鞍山四村的物业管理费每户每月仅12元,难以承担。
其实,喷雾装置在试点之初,便有专家提出不同观点:这种装置需要供水、供电和过滤装置等,投入和维护成本不小。而且每年只用两个多月,其他时间的拆卸、储存也是个问题。如果不考虑视觉效果,遮阳伞、种植绿化等则是更为廉价的“清凉”方案。
推广之路何在
尽管有不同观点,但喷雾降温装置的试点一直在“扩容”。外滩、豫园、虹桥机场、陆家嘴等都启用了这种装置。这是否说明,喷雾装置已有了合理的“性价比”?
记者找到了这一装置的生产企业。据介绍,每台喷雾装置造价近2万元。由于路口没有供电供水设备,装置自带水箱、蓄电池,每天晚上必须有人加水、充电。每天约耗费2度电、150升水,半个月需更换一次净化滤芯。不过为了推广这一装置,目前厂家均以免费形式提供给政府部门试点使用,维护也由厂家负责。待不用时,厂家会自行收回。
若要大范围推广,由公共财政大量购买如此昂贵的装置,显然有难度。不过,这家企业正在尝试商业合作新模式。比如说在公交站亭设施上刊载户外广告,广告收入用来支付成本。据介绍,这一模式在北京已尝试成功。
看来,眼下谈大规模推广还为时尚早。除了喷雾装置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外,厂家所说的商业模式能否被认可,也还有不确定因素。
|
|